当孩子说“我讨厌学习”,别急着说教,试试用“另一结果”帮他找到乐趣




你好,我是薛铁林。


最近我一直在持续地写作,我发现,大家似乎对那些关于自我成长,以及如何在生活中应对棘手场景的话题,特别感兴趣。你们积极的留言和真诚的反馈,给了我巨大的能量,也让我更想把压箱底的干货,都掏出来分享给大家。


做教练久了,常常会有一种巨大的幸福感。这种幸福感在于,很多时候,我们面对客户带来的难题,起初也并不知道答案。但奇妙的是,当我们运用教练的技术和心法,与客户一同在迷雾中探索时,我们不仅有幸见证了一个生命的豁然开朗,我们自己,也常常在这个过程中,学到了意想不到的东西。这真的是一份“三分助人,七分助己”的事业。每当我翻看自己的Coaching Log,那里面记录的,早已不仅仅是我的经验积累,更是我个人学习成长的一笔巨大财富。我为这份幸运,深怀感恩,也希望通过我的文字,能让你们感受到这份幸运。


今天,我们就来聊一个几乎所有家长都会遇到的、最棘手的场景之一。这个灵感,源于我Coaching Log里的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案例。那就是,当你的孩子,用尽全身力气,对你吼出那句:“我讨厌学习!”的时候,我们,该怎么办?



一场关于“学习”的家庭战争


为了更好地呈现这个场景,我从我的Coaching Log里,调取了一段经过匿名处理的、极具代表性的对话。让我们姑且称呼故事的主角为王女士和她的儿子,小宇(化名)。


小宇那年上初一,聪明活泼,但“学习”这两个字,成了点燃他情绪的唯一引线。一个周六的晚上,一场经典的家庭战争,毫无征兆地,拉开了序幕。


以下,是我根据王女士的描述,模拟还原的对话场景:


王女士(看着小宇几乎空白的数学卷子,强压着火气): “小宇,这都几点了,你的数学作业怎么还一个字没动?明天就要交了!”


小宇(瘫在沙发上,眼睛盯着手机屏幕,头也不抬): “哦,知道了。”


王女士(声调开始提高): “知道了?你看看你这上面的红叉!上次考试又是全班倒数!你到底有没有把心思放在学习上?我跟你说过多少遍,初中是打基础最关键的时候,你现在不努力,以后……”


小宇(猛地从沙发上坐起来,把手机往旁边一扔,眼睛通红地吼道): “以后以后!你每天就知道说以后!我就是讨厌数学!我讨厌学习!我讨厌你们天天逼我!我不想学了,行不行!”


空气,瞬间凝固了。


王女士在向我描述这个场景时,声音里依然充满了深深的委屈和伤心。她想说的是:“我辛辛苦苦,不都是为了你好吗?”


而那个吼完之后,立刻缩回沙发角落的少年,内心深处,又何尝不是充满了恐惧和孤独?


这是一个多么令人心碎的“死局”。


在这场战争里,没有赢家。母亲的“爱”,变成了孩子身上的“枷锁”;孩子的“反抗”,则变成了刺向母亲心口最锋利的“尖刀”。


此刻,如果一个教练,开始和王女士探讨“如何让孩子听话”,或者“如何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”,那所有的努力,都将是治标不治本的“和稀泥”。


因为,他们双方,都把所有的能量,聚焦在了一个无法解决的“问题”上——如何让一个讨厌学习的孩子,爱上学习?


这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。因为,“学习”这个词,在小宇的世界里,已经被贴上了一万个负面标签:无聊、痛苦、被逼迫、不自由……你越是想把他拉向这个他无比厌恶的东西,他自然就反抗得越激烈。


作为教练,我需要做的,不是去“解决”学习的问题。我需要做的,是彻底地、暂时地,忘掉“学习”这两个字。



【铁林视角】:语言的魔力——“另一结果(Another Outcome)


在我的教练体系和课程中,有一个极其巧妙,堪称“乾坤大挪移”式的语言模式,我称之为——“另一结果(Another Outcome)


它的核心智慧在于:当一个人深陷于某个“问题框架(Problem Frame)”无法自拔时,不要试图在这个框架内去寻找解决方案。最高效的方式,是创造一个全新的、更有吸引力的“结果框架(Outcome Frame)”,将他的注意力,从那个他“不想要”的东西上,巧妙地转移到某个他“真正想要”的东西上去。


让我们来分析一下小宇的处境:


  • 他的问题框架: “我讨厌学习。”

  • 他的能量焦点: 全部聚焦在“学习”所带来的痛苦、无聊和被控制感上。


在这个框架里,任何关于“学习的好处”的说教,都只会加剧他的反感。因为这相当于,你在告诉一个正在牙疼的人:“别管疼了,想想这颗牙还能帮你吃多少好吃的。”这完全是徒劳的。


“另一结果”模式的魔力在于,它会问一个看似“离题”,实则精准无比的问题。它会说:“我们先不谈这个(问题),让我们来看看,除了这个之外,你真正想要的是什么?


这个提问,是ICF核心能力“有力提问(Powerful Questioning)”的精髓体现。它的“有力”之处,在于它的“转向”功能。它像一个高明的船长,在船只即将撞上冰山时,不是命令船员去和冰山对抗,而是猛地一打方向舵,将船只引向一片全新的、开阔的水域。


当教练能够精准地运用这个模式时,他就从一个试图说服客户的“说教者”,变成了一个与客户并肩探寻宝藏的“冒险家”。而那个宝藏,就藏在客户内心深处,那片从未被照亮过的、充满了渴望与热情的领域。



一次提问的“转向”:从“学习”,到“荣耀”


在那场令人窒息的沉默里,一个好的教练,不会急于去“修复”关系。他会做的,是创造一个全新的“场”,让新的可能性得以发生。


让我们继续这个模拟的对话场景。如果我当时在场,作为这个家庭的教练,在打破了那份凝固之后,我会转向小宇,用一种非常平和,甚至带着一丝玩味的语气,问他一个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问题。


我(看着小宇,仿佛完全没看到刚才的争吵): “小宇,我刚才突然在想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。如果,现在有一个魔法,可以让你立刻成为全世界,某个游戏里最顶尖的职业玩家,就是那种,能代表中国队去打世界总决赛,赢了之后,全场几十万观众为你欢呼,五星红旗为你升起的那种。你,想不想要?”


(教练心法:这是一个典型的“另一结果”提问。我彻底地、100%地,绕开了“学习”这个雷区。我没有问他“你喜欢什么”,而是直接用一个极具画面感和诱惑力的“结果框架”(成为电竞世界冠军),去点燃一个13岁男孩内心深处,最原始的渴望——成就感、荣耀感、被认可感。)

可以想象,小宇会愣住。他原本充满戒备和愤怒的眼神,会第一次,出现一丝松动和好奇。他可能从未想过,在他刚刚吼完“我讨厌学习”之后,会有人问他一个关于“打游戏”的问题。


小宇(迟疑地,但声音里已经没有了刚才的火药味): “……想啊,那谁不想?”


我(继续保持好奇,仿佛在和他探讨一个非常严肃的课题): “是吧?我也觉得超酷的。那么,我们再来想象一下。那些能站在世界之巅的、最顶尖的职业玩家,你觉得,他们除了游戏打得好之外,还需要具备哪些‘超能力’?” (教练心法:我没有停留在幻想层面,而是立刻开始,邀请他去探索,达成这个“另一结果”,所需要的能力(Capability)。我正在引导他,从一个被动的“幻想者”,变成一个主动的“思考者”。)


小宇(几乎没有犹豫,立刻进入了他最熟悉的领域): “那可多了!首先,你的反应速度要超快,手速也要跟得上。然后,你的战术理解能力要强,得知道什么时候该进攻,什么时候该防守。还有,你得有大局观,能看懂整个地图的局势。最重要的是,你得有超强的学习能力,因为每个版本游戏都会更新,你得能最快地研究出新打法……”


他会开始滔滔不绝地,讲述着那个他所热爱的世界里的“专业知识”。你会看到,他的眼睛,开始重新亮了起来。那是一种,在谈论数学题时,我们从未在他脸上看到过的、名为“热情”的光芒。



【铁林视角】:从“另一结果”中,找到“内在动机”的桥梁


这场对话的转向,完美地诠释了“另一结果”模式的深层威力。它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“转移话题”,它是一次精妙的“能量嫁接”。


我们常常犯的一个错误是,试图从外部,为孩子注入学习的“动力”(比如奖励、惩罚)。但这些外在动力,效果短暂,且副作用巨大。


而“另一结果”模式,则是在帮助孩子,去找到他内在已经存在的、最强大的“能量源”(比如他对游戏的热情和渴望),然后,再帮助他,去搭建一座桥梁,将这份内在的能量,与那些看似枯燥的“学习任务”,进行链接。


一个教练的能力层级,从ACC到PCC再到MCC,也体现在他如何搭建这座“桥梁”上。


  • ACC(助理级认证教练) 水平的教练,在找到“另一结果”后,可能会比较直接地进行链接:“你看,要打好游戏,也需要学习能力,所以你还是要好好学习啊!”这种链接,过于生硬,很容易再次引发孩子的防御。

  • PCC(专业级认证教练) 水平的教练,则会更深入地去探索,那个“另一结果”是如何满足了客户的核心价值观的。他可能会问:“当你想象自己成为世界冠军时,那种‘荣耀感’,对你来说,意味着什么?”

  • 而一个MCC(大师级认证教练),则能在一个更系统的层面去工作。他会全然地,与客户一同,沉浸在那个“另一结果”的世界里,去充分地探索和体验那份能量。他相信,当客户内在的“渴望”被彻底点燃时,他会自己,找到那座通往“学习”的桥梁,而无需教练去生硬地搭建。

当“乐趣”被点燃,“学习”便不再是敌人


在那次对话的后半段,一个好的教练,不会再提一个字关于“学校”和“作业”。他会全然地,和这个孩子一起,沉浸在那个关于“电竞冠军”的世界里。


他们会一起探讨顶尖选手的训练方法,分析经典赛事的战术布局,甚至一起畅想他未来夺冠时的场景。


在那场对话的最后,奇妙的化学反应,往往会由孩子自己,主动地发生。


他可能会突然说:“教我好像有点明白了。其实,我不是讨厌学习。我是讨厌那种,不知道为什么而学的、被人逼着学的感觉。如果我知道,学好数学,能让我更好地计算游戏里的伤害值;学好语文,能让我更好地和队友沟通战术……那学习,好像,也没那么讨厌了。”



结语:你是孩子内在宝藏的“探险家”


当然,现实中的改变,不会如此戏剧化地一蹴而就。但那场旷日持久的家庭战争,却常常会因为这样一次“转向”的对话,而悄然落下帷幕。


孩子依然不算是传统意义上的“好学生”,但他不再把学习,看作是自己的敌人。他开始,为了那个他自己点燃的、名为“荣耀”的梦想,去主动地、有选择地,从那些他曾经“讨厌”的学科里,汲取他所需要的养分。


这个故事,我想分享给每一位,深爱着自己的孩子,却又常常在“学习”这件事上,与他们两败俱伤的父母。


请相信,你的孩子,他的内心,并非一片抗拒学习的荒漠。在那片荒漠之下,一定埋藏着一个,充满了热情、渴望和好奇的、独一无二的“宝藏”。


我们作为父母,或者作为一名ICF国际认证的教练,我们最重要的角色,不是一个拿着鞭子,驱赶他走向“正确”方向的“监工”。


我们,应该是一个,手持地图,与他并肩同行的“探险家”。


我们的任务,不是去告诉他,那座名为“学习”的山,有多么非爬不可。


我们的任务,是全然地信任他,然后,用一个充满好奇的提问,去问他:


“孩子,在这张广阔的生命地图上,那个最让你心驰神往的、藏着宝藏的地方,在哪里?”


当你开始勇敢地,去探寻他内心的宝藏时,你会惊奇地发现,那条通往“学习”的路,他,会自己,一步一步地,走出来。





【联系我】




阅读 144