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的企业文化,藏在你们最常用的“因果方程式”里
你好,我是薛铁林。
“铁林老师,我们的企业文化是不是出了问题?”
这句话,几乎成了我今年,在为企业提供高管教练和团队教练服务时,听到频率最高的一句开场白。
他们会给我看那些装裱精美的、贴在公司最显眼位置的“价值观”——“拥抱创新”、“客户第一”、“坦诚沟通”、“主人翁精神”……每一个词,都闪烁着理想主义的光芒。
但紧接着,他们会向我倾诉,在这些光芒之下,那些真实发生的、令人困惑的现实:
“我们天天喊着‘拥抱创新’,但为什么我的团队,现在连最小的风险都不敢承担?” “我们把‘主人翁精神’写进了KPI,但为什么所有人,都像在为我一个人打工,事事等我拍板?” “我们强调‘坦诚沟通’,但为什么会议室里,永远是一片祥和,真正的矛盾,却都在私下里疯狂滋生?”
他们问我,问题到底出在哪里?
今天,我想告诉你一个可能颠覆你认知的答案:你真正的企业文化,从来不在于你“贴”在墙上的那些词语,而在于,你们每天都在使用的、那些看不见的“因果方程式”里。
一场“英雄”的诅咒
我想和你分享一个关于老李(化名)的故事。他是我一位非常敬佩的客户,一家高科技公司的创始人兼CEO。他白手起家,凭借着超人的精力和敏锐的商业嗅觉,带领公司在短短五年内,成为行业的黑马。
但当他找到我的时候,这位昔日的“战斗英雄”,却正被自己的“成功”所反噬。
老李(一脸疲惫,眼神里却依然透着不甘): “铁林老师,我搞不懂。我们公司明明还在高速增长,但整个团队的氛围,却越来越不对劲。核心骨干一个个地职业倦怠,离职率居高不下。整个公司,感觉就像一潭死水,除了我,好像就没人再对‘创新’这件事,有任何热情了。”
我: “听起来,你感觉自己,像一个孤独的发动机,在拼命地拖着一节节已经熄火的车厢。”
老李(一拍大腿): “就是这个感觉!孤独!你看,上个月我们有个重要的新产品线,我放手让一个我最看好的总监去负责。结果呢?两个月过去了,他给我的方案,畏首畏尾,毫无亮点,全是基于过去成功经验的复制。我稍微挑战了几个关键点,他就立刻说‘那还是李总您来定吧’。为什么我的团队,总是等着我来做决定?为什么他们不敢承担风险?”
这是一个多么经典的领导力困境。一个渴望“赋能”,却发现自己活成了一支“一人战队”的CEO。
此刻,如果我是一个传统的管理顾问,我可能会立刻和他一起,投入到对“组织架构”、“激励机制”或者“授权流程”的探讨中。这些都非常重要,但它们都只是“术”的层面。
而作为一名ICF认证的企业教练,我深知,任何组织行为的背后,都有一套深层的、驱动着这一切的“集体信念”。而这套信念,往往就藏在他们最日常的、不经意的语言里。
我需要做的,不是帮老李去“修理”那些熄火的车厢。我需要做的,是陪伴他,去听一听,这辆列车广播里,日复一日,到底在播放着什么样的“背景音乐”?
【铁林视角】:看见那套名为“因果方程式”的隐形代码
在我的教练体系中,有一个极其强大的诊断工具,我称之为——“因果方程式(Cause-Effect Equation)”。
什么是“因果方程式”?它就是我们每个人、每个组织,在解读世界时,内心深处那套关于“因为A,所以B”或者“如果A,那么B”的、自动化的逻辑连接。
这套“方程式”,就是我们企业文化真正的“底层代码”。它比任何写在PPT里的价值观,都更能精准地,预测和决定一个组织的行为模式。
让我们来听一听老李的语言:
当我问他,他是如何带领团队,打下早期的江山时,他眼睛放光,无比自豪地告诉我:“那时候,市场瞬息万变,因为我们必须对机会做出最快速的反应,所以每一个关键决策,都必须由我来亲自拍板,绝不能容忍任何错误。”
当我问他,他是如何看待“失败”时,他毫不犹豫地说:“在我们公司,如果一个项目,在投入了大量资源后失败了,那么,这至少证明,负责这个项目的人,在能力或判断力上,是有问题的。”
你听到了吗?这就是老李的公司,那两套最核心的、隐藏在水面之下的“因果方程式”:
方程式一(效率与控制):因为“快速反应”是第一位的,所以“CEO拍板”是必须的。
方程式二(成功与评判):如果“项目失败”了,那么“个人能力”就是有问题的。
这两套方程式,在公司创业初期,是极其有效的。它们帮助公司集中力量,高效决策,规避了无数风险,是公司能活下来的“成功密码”。
但今天,当公司发展壮大,需要依靠集体智慧去“创新”时,这两套曾经的“成功密码”,就变成了最致命的“文化诅咒”。
“方程式”
在那次高管教练会谈中,当老李还在困惑于“为什么团队不担责”这个行为层面时,我做了一个关键的“转向”。
我没有继续和他探讨团队的种种“症状”,而是把聚光灯,打向了那个创造出这些症状的“系统”。
我: “老李,我完全听到了你对团队现状的失望,也感受到了你对创新的那份炽热的渴望。现在,我想邀请你,我们能不能暂时不去看‘团队的行为’,而是像一个文化人类学家一样,去看一看,我们刚才发现的那两个,在这家公司里,运行了五年的‘方程式’?”
“我们先来看第一个:‘因为要快速,所以CEO必须拍板’。这个方程式,在今天,它为你的公司,创造了什么?又在无形中,拿走了什么?”
(教练心法:这是一个典型的,从“事件”层面,跃迁到“结构”层面的提问。我没有在孤立的行为上纠缠,而是邀请他,去审视那个产生这些行为的、系统性的“模式”。这是团队教练和组织发展工作的核心。)
老李被我这个问题,带入了一个全新的思考维度。他开始,第一次,去审视那个他自己亲手写下,并奉行了五年的“代码”。
老李(陷入了沉思): “……它创造了效率,让我们的决策链条非常短。但……它拿走了团队的思考能力。因为,既然最终都是我来拍板,他们为什么要费脑子去思考一个更优的、但可能会被我否决的方案呢?他们只需要,把问题交给我,就可以了。”
我: “是的。那么,我们再来看第二个方程式:‘如果项目失败,那么个人能力就有问题’。这个方程式,它又在你们的文化里,‘种植’了什么?又‘杀死’了什么?” (教练心法:我继续运用这个句式,引导他去看见,一个隐形的“因果关系”,是如何像基因一样,塑造着整个组织的生态。)
老李(长长地叹了一口气,声音里第一次有了深刻的自我反思): “……它‘种植’了安全和稳定,因为大家都会选择做最有把握的事。但它‘杀死’了所有创新的可能性。因为,创新,就意味着有失败的风险。而在这个方程式里,‘失败’的代价,是个人的职业污点。谁,还敢去冒这个险呢?”
当这两句话,从老李自己嘴里说出来时,他所有关于“为什么团队不担责、不创新”的困惑,都有了答案。
他看见了,那个“因”,不在员工身上,而在他自己,亲手缔造的文化“方程式”里。
【铁林视角】:看见方程式,是区分教练层级的试金石
在为企业提供教练服务的过程中,能否精准地识别并挑战这些隐形的“因果方程式”,是区分不同级别教练(ACC, PCC, MCC)能力的一个关键标志。
ACC(助理级认证教练) 水平的教练,可能更多地会聚焦在行为层面。他们会和管理者探讨:“你下次可以如何更好地赋能你的下属?”他们善于提供行为工具,这在很多场景下是有效的。
PCC(专业级认证教练) 水平的教练,则能够更深入地去探索行为背后的信念。他们会直接挑战那个“方程式”本身:“‘失败’,真的就等同于‘能力不行’吗?它还有没有可能,意味着别的?”他们开始帮助领导者,松动那些限制性的思维模式。
而一个MCC(大师级认证教练),则能在一个更系统和身份的层面去工作。他不仅能帮助领导者看见那个“方程式”,更能帮助他看见,这个“方程式”,是如何与他自己作为创始人的“人生脚本”和“领导力身份”,深刻地纠缠在一起的。 MCC教练可能会和老李探讨:“你这个‘不能容忍错误’的强大信念,在你自己的成长经历中,扮演过什么样的角色?它曾经如何成就了你,又在今天,如何成为了你和你渴望成为的那个‘赋能型领导者’之间的最大障碍?”
这种系统性的“看见”,才能带来真正“冰山之下”的、持久的文化变革。这需要的,不仅仅是教练的技巧,更是教练自身作为一名ICF认证教练,对组织动力学的深刻理解和内在修为。
从“旧方程式”,到“新方程式”:一次文化的“重构”
当老李看见,是自己亲手写下的“旧代码”,导致了系统的“Bug”时,我们教练的真正工作,才刚刚开始。
在后续的会谈中,我们不再讨论“如何修复Bug”,而是围绕着一个全新的、充满创造力的议题展开:
“作为一个渴望打造一支‘创新、担责’的战队的CEO,你,希望为你的公司,写下一条什么样的新‘方程式’?”
老李的眼睛,重新被点燃了。他不再是一个抱怨团队的“受害者”,而变成了一个重构文化的“架构师”。
最终,他为自己,也为公司,写下了一条全新的“因果方程式”:
“如果,我们能从一次‘失败’中,学习到一次宝贵的、可以被复制的经验,那么,这次‘失败’,就是一次极其有价值的‘投资’。”
结语:你是你自己文化的“总工程师”
后来的故事,充满了动人的变化。老李并没有做任何大刀阔斧的组织架构调整。他只是,开始在每一个管理细节中,去践行他那条全新的“方程式”。
他发起了一个“最佳学费奖”,每个季度,评选出那个从“失败”的项目中,为公司带来了最深刻学习的团队,并给予重奖。
在决策会议上,他开始第一个闭嘴。他会说:“今天,我只是一个听众。我想先听听,你们这些比我更接近炮火的人,有什么样的想法。”
奇妙的是,当“方程式”改变时,公司的“文化”,也随之改变了。团队开始敢于提出大胆的、甚至有些“离谱”的想法。跨部门的“甩锅会”,慢慢变成了“复盘共创会”。那个曾经让老李感到孤独的“发动机”,开始听到越来越多引擎的共鸣。
这个故事,我想分享给每一位,在组织中,感到困惑、无力的管理者和领导者。
请相信,你所面对的每一个团队问题,其根源,都不在任何一个员工的身上。它藏在你和你团队,在日复一日的互动中,共同书写和默认的,那些隐形的“因果方程式”里。
你遇到的所有困境,都只是关于“事”;而你,才是你自己文化的“总工程师”。
所以,下一次,当你再次为团队的现状而感到焦虑时,请不妨试着,暂停你所有想要“修理”他们的冲动。
而是像一个教练一样,去好奇地,听一听,在你们的会议室里,在你们的邮件中,在你们的茶水间闲聊里,那句被重复得最多的“因为……所以……”,是什么?
当你开始勇敢地,去审视并重构它时,你会发现,那把能开启组织变革之门的、最有力的钥匙,其实,一直都握在你自己的手中。
我最近也在做各种尝试,大家如果有什么感兴趣的内容,无论是关于企业教练、领导力教练、团队教练,还是其他任何话题,都请在底下给我留言,你们的反馈,是我创作最好的灵感来源。
另外,我们也在搭建一个更私密的学习交流社区。如果大家感兴趣的话,可以在我的公众号后台回复“教练社群”,获取入口的二维码,期待能在那里,与你进行更深度的对话。
【联系我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