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们都可能成为“武大事件”的主角:一场关于网络暴力的全民修行
当热点新闻,照进我的现实
最近,我的信息流被“武大事件”刷屏了。
起初,我有些犹豫,要不要谈论这个话题。作为一个自媒体人,我们总是在追逐热点,但有些热点,却像一个漩涡,裹挟着巨大的情绪能量,一不小心,自己也会被卷进去。
但想来想去,还是决定要写。因为这件事,已经超出了一个普通新闻的范畴。它像一部在我们身边实时上演的、没有剧本的电影,而我们每个人,都可能在下一秒,成为其中的主角。
事件本身并不复杂:一个女生(杨同学),在图书馆指控一个男生(肖同学)对她进行不雅行为,并录下视频,要求对方写下道歉信。在学校初步调查认为证据不足后,她选择在网络上曝光,瞬间引爆舆论。学校在压力之下,给了男生处分。两年后,法院一审判决,认定男生的行为是“抓痒”,不构成性骚扰。
剧情大反转。舆论也跟着180度掉头,从一边倒地声讨男生,变成了对女生的口诛笔伐。
看着这一切,我感到一种刺骨的寒意。因为在这场风暴中,我不仅看到了两个年轻人的命运被彻底改写,更看到了无数个我们自己的影子。下面是我的一些视角,仅供参考。
视角一:
“好学生”的陷阱
为什么我们总在第一时间选择“息事宁人”?
让我们先把目光聚焦在肖同学身上。
一个通过自己努力考上国内顶尖学府法律系的孩子,家庭条件普通,从小到大,很可能都是我们眼中的“好学生”。他的人生脚本,大概率是“听话”、“顺从”、“好好学习”、“不要惹事”。
所以,当一个学姐,用一种不容置辩的姿态指控他时,他的第一反应是什么?不是反抗,不是辩解,而是害怕,是“息事宁人”。他写下了那份后来成为“铁证”的道歉信。
为什么?
因为在他过去的人生经验里,“认错”和“道歉”,是解决冲突、让事情过去的最快方式。在学校里,在家庭中,我们有多少人不是这样被教育长大的?权威(老师、家长)说你错了,你最好就承认,这样麻烦才会结束得快一点。
我们太习惯于用顺从来换取安宁,却从未想过,有一天,这种顺从会成为绞死自己的绳索。
这正是“好学生”最大的陷阱。我们的教育体系,擅长培养有知识的人,却很少教我们如何应对真实世界里的“人性游戏”。肖同学的悲剧在于,他用处理课堂纪律问题的方式,去应对一场复杂的人性风暴。他以为写一份“检讨书”就能了事,却不知道,在网络这个巨大的戏台上,这份“检讨书”不是句号,而是一个能将他彻底钉死在耻辱柱上的惊叹号。
我身边有太多这样的“肖同学”。他们善良、努力、循规蹈矩,但内心深处,却缺乏一种坚定的自我认知和“被讨厌的勇气”。他们害怕冲突,害怕被贴上“坏孩子”的标签,所以宁愿委屈自己,也要维持表面的和平。
但这个时代变了。网络赋予了每个人“公开处刑”的权力。当你面对的不是老师的批评,而是一场旨在让你“社会性死亡”的攻击时,你的“息事宁人”,就等于亲手递上了刀子。
这件事,是对我们整个教育体系的灵魂拷问。我们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孩子?是只会做题、听话的“绵羊”,还是拥有独立思考能力,懂得捍卫自己边界的“牧羊人”?
如果你也曾因为“好学生”的身份而感到困扰,或者在冲突面前习惯性地选择退让,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故事。
视角二:
“流量”这把刀
谁给了我们审判他人的权力?
再来看杨同学。
我们不去揣测她最初的动机。或许在那一刻,她真的相信自己受到了骚扰。但接下来的操作,却是一场教科书级别的“流量操纵”。
当校方没有满足她的诉求时,她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诉诸舆论。为什么?因为她知道,在当下的网络环境中,情绪的速度,永远快于真相的速度。
“名校”、“图书馆”、“性骚扰”,这几个关键词组合在一起,就是一道流量的王炸。它能瞬间点燃大众心中最敏感的神经,尤其是关于性别对立和校园安全的情绪。
于是,我们看到了熟悉的一幕:小作文一出,舆论海啸瞬间来袭。无数自媒体、网友,在没有看到完整证据链的情况下,仅凭一方的叙述,就迅速站队,化身为正义的使者,对肖同学发起了铺天盖地的攻击。
我不想去苛责那些转发和评论的网友。因为身处信息洪流之中,我们每个人都可能被情绪裹挟。上班累了一天,上网不就是为了宣泄一下情绪吗?要求每个人在点击转发前都去做一番严谨的调查,这不现实。
但我们必须警惕一个事实:当我们轻易地交出自己的判断权,让情绪代替思考时,我们手里的鼠标,就可能变成一把杀人不见血的刀。
这让我想起了陈凯歌的电影《搜索》。高圆圆饰演的角色,仅仅因为在公交车上心情郁闷,没有给老人让座,就被拍下视频传到网上,最终在山呼海啸般的网暴中,被逼上了绝路。
电影里的故事,正在我们身边以更残酷的方式上演。
今天,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“肖同学”,被一个莫名其妙的标签钉死,百口莫辩。同时,我们每个人也都有可能成为“杨同学”,在自以为是的正义感驱动下,用流量去审判另一个人。
这才是最可怕的地方。网络给了我们每个人一把“刀”,但并没有教我们如何使用它。我们沉迷于用这把刀去“行侠仗义”,去惩罚我们眼中的“坏人”,却很少去想,这把刀会不会伤及无辜?我们自己,会不会在某一天,也成为这把刀下的亡魂?
我自己在做自媒体的过程中,也无数次经历过网暴。就因为某一句话,某一个观点,甚至某个不经意的用词,就会招来潮水般的谩骂和人身攻击。连我的家人都会被波及。
说实话,如果不是因为我学了多年的教练,懂得如何进行自我反思和情绪抽离,我可能早就被这些恶意的能量给吞噬了。我会不断地问自己:他们攻击的,真的是“我”吗?还是他们心中投射出的一个“靶子”?我内在的价值,是由这些匿名的评论来定义的吗?
这种自我对话,是一种强大的心理免疫系统。但对于像肖同学这样,一个刚刚踏入大学,还未建立起坚固内心秩序的年轻人来说,这场网暴,就是一场精神上的“凌迟”。
视角三:
当“法律”跑不过“舆情”
我们还能相信什么?
这起事件中,最让我感到荒诞和无力的,是“法律”与“舆情”的赛跑。
肖同学和杨同学,都是名校学生。特别是肖同学,他还是法律系的学生,是未来的法律从业者,在面对不公时,首先想到的不是拿起法律武器,而是写下道歉信。另一个,则是在法律框架内无法达到目的时,熟练地转向了舆论的战场。
这本身,就是对“法治”二字最大的讽刺。
更让人心寒的,是校方的处理方式。在舆论压力面前,他们迅速放弃了“以事实为依据”的原则,选择用一个处分来“平息舆情”、“为舆情降温”。
这种操作,我们见过太多次了。当一个组织面对危机公关时,最简单粗暴的方式,就是牺牲掉某个个体,来换取暂时的平息。就像古代祭祀,扔一个“祭品”给汹涌的民意,好让这头猛兽暂时安静下来。
但他们忘了,回旋镖,是会飞回来的。
当两年后,法院的判决书下来,当初那个为了“降温”而做出的处分,就成了一个滚烫的烙印,印在了学校的脸上,让它在事实和正义面前,显得如此尴尬和不负责任。
这个事件暴露了一个深刻的社会问题:当舆论的审判,可以轻易地凌驾于法律的程序之上时,我们社会的秩序基石,正在被动摇。
我们为什么不再第一时间选择相信法律?因为法律的流程太慢,成本太高。而制造一场舆论风暴,成本却低得惊人。一篇小作文,几张截图,就可能让一个人身败名裂。
这种“高效率”的“正义”,是一种危险的毒药。它或许能在一时惩治真正的恶人,但更多的时候,它会成为别有用心者攻击他人的武器,并最终摧毁我们对程序正义的信任。
假的真不了,真的假不了。这句话说起来容易,但在真相水落石出之前,那个被冤枉的人,可能已经“社会性死亡”了。
最后:
我们都是这场游戏的玩家
无人可以幸免
写到这里,我的心情依然沉重。
武大这件事,没有赢家。肖同学的人生被毁了,杨同学如今也身陷舆论反噬的漩涡,而一所百年名校的声誉,也因此蒙上了阴影。
但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吃瓜和站队上。因为这场风暴,绝不会是最后一场。只要我们还生活在网络时代,只要算法还在主导我们的注意力,类似的“剧本”就会一再上演。
今天的主角是肖同学和杨同学,明天,可能就是你,是我。
我们每个人,都可能因为无心之举,被推上审判台;也可能因为一时冲动,成为审判他人大军中的一员。
那我们能做什么?
我没有标准答案。但我知道,唯一的出路,在于向内看。
对于可能成为“肖同学”的我们: 我们需要建立起强大的内心。要明白,你的价值,不由外界的评价定义。要学会“课题分离”,什么是我的事,什么是别人的事。别人如何评价你,是别人的课题,你无法干涉。而你要如何面对这些评价,才是你的课题。在风暴来临时,守住自己的内心,相信事实,相信法律,而不是被情绪的洪流冲垮。
对于可能成为“杨同学”的我们: 我们需要保持觉知和敬畏。觉知自己的情绪,不要让正义感变成伤人的利器。敬畏事实,敬畏法律,敬畏每一个生命背后那不为人知的复杂性。在按下“发送”键之前,多问自己一句:我看到的是全部真相吗?我的行为,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?
对于我们所有人: 我们需要一种“集体修行”。我们需要共同去守护一个理性的、有边界的公共讨论空间。我们可以愤怒,可以批评,但不能失去对事实的尊重和对人性的悲悯。
这个时代,把我们每个人都推到了自媒体的聚光灯下。我们不再是单纯的看客,我们都是玩家,是内容的生产者,是舆论的参与者。这意味着更大的自由,也意味着更大的责任。
我最近也在筹备自己的自媒体社群,就是希望能够和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,探讨如何在这个纷繁复杂的时代,更好地运用我们手中的“麦克风”,去创造价值,而不是制造伤害。(如果你愿意加入我们,请在公众号对话框回复“自媒体社群”,加入我们的讨论)
最终,能把我们从这场无休止的网络游戏中解救出来的,不是更严苛的平台规则,也不是更完美的法律,而是我们每个人“认知”的觉醒,和“内心”的成长。
愿我们,都能守住自己内心的那份清明。
【联系我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