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教练工具】Coaching Log:我的爆款文章,都源于这份“秘密武器”
你好,我是薛铁鏻。
昆明的雨季,总能让人的心沉静下来,适合做一些向内看、向深处走的事。
最近,我收到越来越多来自学员和读者的提问,他们都对一件事感到好奇:“铁林老师,你的文章和课程里,有那么多深刻的案例和洞见,它们到底是怎么来的?你是不是有一个庞大的‘素材库’?”
是的,我确实有一个“素材库”。但它不在云端,也不在某个神秘的硬盘里。它就在我日复一日的、最朴素的坚持中。这个坚持,就是记录教练日志(Coaching Log)。
很多人一听到“日志”两个字,就觉得是“学生时代的作业”,是“行政负担”。但我想说,你可能完全误解了它的力量。一份好的教练日志,它绝不仅仅是一份“会议纪要”或“客户档案”。
它是一位教练的“个人成长反应堆”,是我们进行“刻意练习”的“健身房”,更是我们从“知道”走向“得道”的唯一路径。
今天,作为【铁林教练的工具箱】系列的第一篇,我就为你完整地、毫无保留地,拆解一下,我是如何通过一份小小的教练日志,来实现自我迭代,并从中提炼出那些你们所看到的、深刻内容的。
教练日志,到底在“记”什么?
在我看来,一份好的教练日志,至少包含了三个层次的价值:记录事实、唤醒觉察、促进成长。它像一个完整的ORID流程,带领我们从客观走向智慧。
让我们来看一看,一份专业的教练日志,它的“骨架”通常是怎样的。
第一部分:会谈的基本信息(The "O" - Objective)
这部分最简单,是客观事实的记录,通常包括:
-
客户姓名、日期、时长
-
客户背景(简单描述,1-2句话即可)
-
本次会谈的核心话题(Topic/Issue)
这部分的作用,是为我们未来的复盘,提供一个清晰的“检索标签”。
第二部分:教练过程的还原(The "R" - Reflective & The "I" - Interpretive)
这是日志的核心。但如何记录,恰恰是区分一个“新手”和一个“老手”的关键。
很多初学者,会试图把整个对话的逐字稿都记下来,结果把自己搞得手忙脚乱,反而失去了在会谈中最重要的临在(Presence)。
【铁林视角】 我在我的教练培训课上,反复强调一个原则:在会谈中,你的能量,100%要给到客户,而不是你的笔记本。
那么,如何解决这个矛盾?在今天这个时代,我们有无数的工具可以帮忙。
-
善用科技:像腾讯会议或飞书,都自带录音和智能转写功能。在征得客户同意的前提下,你可以先录下来,会谈后再去整理。
-
语音输入:如果是在线下,我有时会把我的手机放在旁边,打开一个备忘录,用语音输入法,让它自动帮我记录。
-
只记“金句”和“能量词”:如果你必须手写,那么请只记录那些让你内心“咯噔”一下的词——那些客户反复提及的、充满情绪能量的、或是充满隐喻色彩的“关键词”。
真正重要的,不是记录本身,而是会谈结束后,我们如何去“复盘”和“提炼”这段过程。
第三部分:收获与反思(The "D" - Decisional)
这部分,才是教练日志真正“点石成金”的地方。它又分为两个视角:
-
客户的收获与行动:客户在这次会谈中,最大的“啊哈”时刻是什么?他最终承诺的下一步行动是什么?
-
教练的收获与反思:这,才是这份日志,为你自己写的、最重要的部分。
从“记录员”到“炼金术士”:我的日志反思“三问”
每次会谈结束后,我都会留出至少15分钟的“神圣时间”,去完成日志中“教练反思”这个部分。我会像一个教练一样,向我自己,提出三个层层递进的问题。
第一问:“我‘看见’了什么?”——关于客户模式的觉察
我会快速回顾整个会谈,去寻找客户身上那些反复出现的“模式(Pattern)”。
-
他是不是又一次,掉进了戏剧三角形?他这次扮演的是“拯救者”还是“受害者”?
-
他的这个困境,卡在了逻辑层次的哪一层?是“行为”的无力,还是“身份”的迷茫?
-
他语言中,有没有出现一些值得深挖的隐喻?比如,他把这次挑战,比作“一堵墙”,还是“一座山”?
把这些“看见”记录下来,能帮助我在下一次会谈中,更有意识地、更精准地,去挑战和松动这些模式。
第二问:“我‘感觉’到了什么?”——关于教练自身的觉察
这是最需要勇气,也最有价值的一问。我会去复盘,在会谈的某个瞬间,我,作为教练,内在发生了什么?
-
“当客户陷入沉默时,我内在升起的情绪,是‘焦虑’,还是‘好奇’?”
-
“当我提出那个挑战性的问题时,我内在的‘意图(Intention)’,是为了服务客户,还是为了证明‘我很厉害’?”
-
“客户的哪个故事,勾起了我自己的‘人生剧本’,让我差点从一个教练,掉回一个‘拯救者’或‘评判者’?”
【铁林视角】 这个过程,就是在运用我们课程中讲的“乔哈里窗(Johari Window)” 。通过这种毫不留情的自我剖析,我们才能不断地扩大自己的“公开区”,照见自己的“盲区”。
一个不敢看自己的教练,永远无法真正地看见客户。这份日志,就是我们修炼“自我觉察”这个ICF核心能力最重要的道场。从ACC到PCC,再到MCC,这条路,本质上,就是一条不断“照见”自己的路。
第三问:“我可以‘成长’什么?”——关于未来精进的提问
基于以上的“看见”和“感觉”,我会给自己提出一个“成长性”的问题。
-
“下一次,当客户再次陷入沉默时,我能否多给自己三秒钟的‘临在’,而不是急于用问题去填补?”
-
“关于‘隐喻’这个工具,我是否可以运用得更纯熟一些?”
-
“我是否需要,就今天遇到的这个‘内在卡点’,去寻求我的督导教练(Coaching Supervisor)的帮助?”
这个问题,会将一次看似“不完美”的教练,转化为一次宝贵的“学习机会”。
结语:你的日志,就是你的“宝藏”
聊到这里,你还会觉得,写教练日志是一份“负担”吗?
不,它是一份“宝藏”。
-
你文章里那些最动人的案例,都藏在你的日志里。
-
你课程中那些最深刻的洞见,都源于你日志里的反思。
-
你作为一个教练,所有能力的精进,都来自于你日志里,那些对自己毫不留情的“灵魂拷问”。
一份教练日志,就是你将经验,转化为智慧的“炼金炉”。
它,是你作为一个专业人士,对自己、对客户、也对这份事业,所能付出的,最深刻的承诺。
所以,从今天开始,为你自己,也为你的客户,开启这份“秘密”的修炼吧。
如果你也想开启这段深刻的自我探索之旅,我为你准备了一份我个人在教练培训中,要求所有学员都必须使用的《教练日志》模板。
请到我的公众号“铁林想聊”,在对话框回复“教练日志”四个字,即可免费获取。
愿我们,都能在记录与反思中,成为那个更清澈、更有力量的自己。
【联系我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