别再给建议了!用“重新定义”,让客户自己找到答案
你好,我是薛铁林。
最近我一直在持续地写作,我发现,大家似乎对那些关于自我成长,以及如何在生活中应对棘手场景的话题,特别感兴趣。你们积极的留言和真诚的反馈,给了我巨大的能量,也让我更想把压箱底的干货,都掏出来分享给大家。
做教练久了,常常会有一种巨大的幸福感。这种幸福感在于,很多时候,我们面对客户带来的难题,起初也并不知道答案。但奇妙的是,当我们运用教练的技术和心法,与客户一同在迷雾中探索时,我们不仅有幸见证了一个生命的豁然开朗,我们自己,也常常在这个过程中,学到了意想不到的东西。这真的是一份“三分助人,七分助己”的事业。每当我翻看自己的Coaching Log,那里面记录的,早已不仅仅是我的经验积累,更是我个人学习成长的一笔巨大财富。我为这份幸运,深怀感恩,也希望通过我的文字,能让你们感受到这份幸运。
今天,我们就来聊一个,可能是我们在所有关系中,最常犯的、也最容易好心办坏事的行为——给建议。
一个被“建议”淹没的妈妈
我想从我的Coaching Log里,调取一段经过匿名处理的、极具代表性的对话,来和你分享一个关于“建议”的故事。
故事的主角,是一位我非常敬佩的全职妈妈,我们称她为李姐(化名)。她聪慧、坚韧,为了家庭和孩子,付出了自己的全部。但当她找到我的时候,却正被巨大的焦虑和自我怀疑所吞噬。
李姐(声音里充满了疲惫和委屈): “铁林老师,我感觉自己快要崩溃了。我不知道我到底哪里做错了,我的儿子,今年刚上初二,完全不和我沟通。我说的每一句话,他都当成耳旁风,甚至直接和我顶嘴。我感觉,我作为一个妈妈,太失败了。”
我: “听起来,你感觉自己所有的努力,不仅没有得到回应,反而被推开了。这份‘失败感’,一定让你很难受。”
李姐(眼眶立刻红了): “是啊!我为他付出了这么多,放弃了自己的事业,每天围着他转。我给他报最好的补习班,给他买最新的学习资料,每天晚上陪他写作业到深夜。我把我所有能给的,都给了他。我只是希望他能懂事一点,能理解我的苦心。可为什么,我越是努力,他离我越远?”
她向我讲述了最近发生的一件小事,那成了压垮她的最后一根稻草。
“就上周,我看到他房间乱得像个猪窝。我就跟他说:‘儿子,你房间太乱了,这样会影响学习效率的,你应该抽半个小时整理一下。’我这说得没错吧?结果呢?他直接摔门,冲我吼:‘你能不能别管我了!’”
“我真的不明白,”她看着我,眼神里充满了无助的困惑,“我只是给了他一个最基本、最正确的建议,他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反应?”
这是一个多么令人窒息,却又无比熟悉的场景。一方,是“我都是为你好”的苦口婆心;另一方,是“我求你别管我”的激烈反抗。
此刻,如果我站在教练角度和她一起,探讨:
-
“你下次可以换一种更温柔的语气……”
-
“你可以试试用‘我们’而不是‘你’开头……”
-
“要不我们设定一个家庭规则,每周六固定为整理时间?”
你觉得会发生什么?
我可能,会成为那个压垮她的、新的“建议者”。我所有的“好心”,都会变成她早已听得耳朵起茧的、新的“噪音”。
因为,李姐的问题,从来不在于她缺少一个“更好的建议”。她真正的问题在于,她和儿子,都深陷在一个由“建议”所引发的、关于“对错”和“控制”的权力斗争里。
我需要做的,不是给她一个新的、更高级的“建议”。我需要做的,是陪伴她,去看一看,如果,我们不把儿子的行为,看作是一个需要被“纠正”的问题,那它,还有可能是什么?
【铁林视角】:看见语言的魔力——“重新定义(Redefine)”
在我的教练体系和课程中,有一个极其强大的心法,我称之为——“重新定义(Redefine)”。它的威力在于,它深知:我们回应的,从来不是那个客观发生的事实,而是我们为这个事实所贴上的“标签”(语言)。
事实是: 儿子没有整理房间,并对母亲的建议产生了激烈的情绪反应。 李姐贴上的标签是: “问题”、“他不听话”、“他不理解我”、“我失败了”。
这个标签,就像一副有色眼镜,一旦戴上,她所看到的一切,都会被这个颜色所渲染。儿子的行为,被解读为“懒惰”和“叛逆”;儿子的情绪,被解读为“无理取闹”;她自己的感受,则被定义为“失败”。
在这个框架下,“给建议”就成了一个必然的、自动化的反应。因为,既然这是一个“问题”,那我的责任,自然就是去“修复”它。
“重新定义”的魔力在于,它不去争论“事实”本身,而是巧妙地,为这个事实,换上一个全新的“标签”。它会问:“X(某个行为)不也意味着Y(一个新的、更积极或更中性的意义)吗?”
这个模式,要求教练具备极高的ICF核心能力——“积极倾听(Listens Actively)”。一个优秀的ICF认证教练,他不仅在听客户的“故事”,更是在听客户是如何“构建”这个故事的。他在听那些关键词,那些被反复强调的“因果关系”(因为他不整理,所以他是个问题孩子)和“等同关系”(不听我的建议 等于 不爱我)。
当教练能精准地捕捉到这些语言背后的“信念公式”时,他就有能力,用一个看似简单,实则精准的“重新定义”提问,像一把钥匙,轻轻一拧,就打开了客户那个封闭已久的、只通往“问题”的思维房间,让她看见了窗外,还有另一片风景。
一次提问的“转向”:从“问题”,到“信号”
在那次会谈中,当李姐还在反复陈述着自己的“正确”和儿子的“错误”时,我做了一个关键的“转向”。
我没有去挑战她的感受,也没有去评判她的行为。我看着她,在她两次深呼吸的间隙,用一种非常温和,但充满好奇的语气,提出了一个“重新定义”的问题。
我: “李姐,我完全听到了你在这段关系中所感受到的挫败和孤独,也看到了你为了这个家,付出了多么巨大的努力。现在,我想邀请你,我们一起来做一个思想实验。如果我们暂时,不把儿子‘不整理房间’、‘摔门’这些行为,看作是一个他‘不听话’的问题,而是看作是,他正在用他那个年纪,唯一懂得的、虽然很笨拙的方式,在向你发送一个信号呢?如果这是一个信号,你觉得,他最想、最渴望让你接收到的信息,是什么?”
(教练心法:这是一个典型的“重新定义”提问。我首先用共情确认了她的感受和付出,然后用“思想实验”创造了一个安全的探索空间。最关键的是,我邀请她,将“问题”这个标签,暂时替换为“信号”。这个提问,不是否定,而是邀请。)
李姐听到这个问题时,愣住了。她习惯了从“对错”的角度去评判儿子的行为,却从未想过,这些行为可能是一种“沟通”,是一种“信号”。
李姐(迟疑地): “信号?他能有什么信号?他不就是懒,不就是青春期叛逆吗?”
我(保持平静和好奇): “这是一种可能性。‘懒’和‘叛逆’,是我们很熟悉的解释。那么,除了这些,还有没有其他的可能性?如果这个信号,不是关于‘对你的反抗’,而是关于‘他自己’的,那会是什么?” (教练心法:我没有被她的抗拒带走,而是接纳了她的第一个诠释,并在此基础上,继续用有力提问,为她打开更广阔的视角。我正在引导她,从“关系之争”,转向对“个体”的探寻。)
这一次,李姐沉默了很久。我能感觉到,她内在那个坚固的、关于“我是对的,他是错的”的防御城墙,开始有了一丝松动。
过了很久,她用一种近乎耳语的声音,慢慢地说:“如果……是关于他自己的……那他可能,是想告诉我,他长大了。他想告诉我,那是他的房间,他有权决定它是什么样子。他想告诉我……他需要空间,需要被当作一个独立的‘人’来尊重,而不是一个需要被我随时纠正的‘孩子’。”
当这句话,从李姐自己嘴里说出来时,她的语气明显和缓了,她说的话语也变得温柔起来。
那不是委屈的停顿,那是“看见”的后的轻松感。
【铁林视角】:“重新定义”不是廉价的积极思考
看到这里,你可能会有一个疑问:铁林老师,你这不就是“积极思考”吗?把坏事说成好事,这难道不是一种自欺欺人?
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,也是区分专业教练与心灵鸡汤的关键。
“重新定义”,绝不是廉价的积极思考。 它不是让我们去否认痛苦,粉饰太平。李姐的挫败和伤心,是100%真实的,必须被看见和尊重。
“重新定义”的真正目的,是“扩充视角,增加选择”。
当一个情境只被定义为“问题”时,我们通常只有两种选择:对抗它(给建议、批评、控制),或者逃避它(冷战、放弃)。
而当同一个情境,被重新定义为“信号”或“邀请”或“成长的机会”时,我们就立刻拥有了更多的选择:我们可以去解读它、回应它、利用它、在其中学习……
一个教练的能力层级,从ACC到PCC再到MCC,也体现在他运用“重新定义”的精微和深度上。
一个初阶的ACC教练,可能会给出一个比较生硬的、积极思考式的“重新定义”。
一个成熟的PCC教练,则能更巧妙地,将“重新定义”与客户的价值观和渴望进行链接。
而一个MCC大师级的教练,他的“重新定义”,往往是润物细无声的。他可能只是换了一个词,或者讲了一个比喻,就能在客户的内在世界,引发一场深刻的“认知地震”,让客户从一个被动的“问题解决者”,变成一个主动的“意义创造者”。
这需要教练自身,就对语言的力量,有极深的修炼和觉察。因为我们深知,我们活在自己讲述的故事里。改变了讲述,就改变了整个世界。
当“问题”被放下,“答案”便自然浮现
当李姐开始将儿子的行为,看作是一个关于“渴望独立和尊重”的“信号”时,我们教练的真正工作,才刚刚开始。
在后续的会谈中,我们不再耗费任何能量去讨论“如何才能让他整理房间”,而是围绕着一个全新的、充满了创造力的议题展开:
“作为一个深爱着儿子,并且刚刚接收到他‘渴望被尊重’这个重要信号的妈妈,你,可以做些什么,来回应这个信号呢?“
李姐的能量,完全改变了。她不再是一个无力的“抱怨者”,而变成了一个积极的“创造者”。
她和我一起,设计了一系列微小而具体的“实验”。比如,她做的第一件事,就是敲开儿子的房门,真诚地,为自己之前的行为,道了歉。
她没有说“妈妈错了”,而是说:“儿子,妈妈想了很久。我意识到,我之前总是急着告诉你‘应该’怎么做,却忘了问你‘想要’怎么做。我可能,没有把你当作一个真正的大人来尊重。对不起。”
奇妙的是,当李姐不再把儿子当作一个需要被改造的“问题”时,儿子,也开始改变了。
结语:你是那支能改写故事的笔
后来的故事,充满了动人的转机。李姐和儿子的关系,并没有在一夜之间就变得完美无缺,但那场旷日持久的战争,却在那天之后,悄然停火了。
这个故事,我想分享给每一位,在关系中,感觉自己的“好心”总被当成“驴肝肺”的你。
请相信,当你忍不住要给对方一个“建议”时,那一刻,你可能,正在无意识地,传递着一个信息:“我不相信你有能力自己解决问题。”而这,恰恰是所有沟通的“杀手”。
我们遇到的所有困境,都只是关于“事”;而我们,才是那个唯一的“定义者”。
所以,下一次,当你再次被一个所谓的“问题”所困,忍不住要开口“给建议”时,请不妨试着,先暂停你所有想要“修复”他的冲动。
而是像一个ICF认证教练一样,带着全然的好奇,温柔而坚定地问自己一个问题:
“如果,这不是一个需要被解决的‘问题’,而是一个渴望被听见的‘信号’,那它,在说什么?”
当你开始勇敢地,为你的关系,写下一个全新的定义时,你会发现,那个你苦苦追寻的、关于“如何让他听我的”的答案,早已不再重要。因为,你已经找到了那把,能直接打开他心门的钥匙。
【联系我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