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何激励“佛系”员工?看见他“不作为”背后的积极“意图”
你好,我是薛铁林。
“铁林老师,我感觉自己快被我们部门那个00后给‘整顿’了。”
这句话,来自我的一位企业教练客户,王总(化名)。他是一家发展迅猛的科技公司的营销总监,一位典型的80后“奋斗者”,雷厉风行,结果导向。而在他的团队里,有一位让他“爱恨交加”的00后设计师——小李。
王总(电话那头的声音充满了压抑的挫败感): “我真的搞不懂现在的年轻人。小李非常有才华,有灵气,这是我当初力排众议把他招进来的原因。但是,他的工作态度,简直就是‘佛系’到了极点!”
我: “听起来,他的‘佛系’,和你对团队的期待,产生了很大的冲突。”
王总(一声长叹,我能清晰地听到他叹气声中的无奈): “何止是冲突!简直就是对我价值观的挑战!比如,上周我们有个紧急的项目,需要整个团队周末加个班,把方案赶出来。所有人都来了,就他,准时准点,周五下午六点,背包走了。我找他谈,他说他的工作在规定时间内已经完成了,周末是他自己的时间。”
他继续说道,语速开始加快:“他不是不做事。你交代给他的任务,他都能完成,质量也还不错。但他永远只做‘分内’的事,六点准时下班,多一分钟都不愿意待。你让他多承担一点,或者对方案多一些思考和优化,他就会看着你说:‘王总,我觉得现在这样就可以了。’他身上,完全没有我们当年那种‘把事做成’的冲劲和热情。我感觉,我所有的激励手段,到他这儿,全都失效了。他这种‘不作为’,到底图什么?”
这是一个多么真实的、让无数70后、80后管理者们,感到既熟悉又无力的场景。
我们习惯了用“责任感”、“上进心”、“集体荣誉”这些词语去驱动团队。但这些词,在面对新一代的“佛系”员工时,却仿佛变成了失灵的咒语。
此刻,如果我作为一个教练,开始和王总探讨:
-
“我们能不能为小李,设定更具挑战性的KPI?”
-
“我们能不能设计一套新的奖金制度,来激发他的‘狼性’?”
-
“我们能不能找他谈谈心,进行一次‘职业生涯规划’?”
这些都是非常常规的管理思路。但在很多情况下,这些方法不仅无效,甚至会起到反效果,让那位“佛系”员工,更加坚定地,退回到他自己的世界里。
因为,我们所有的努力,都还停留在试图“改变”他的行为上。我们从未真正地,去好奇和理解,他那个看似消极的“不作为”行为背后,到底在服务于他一个什么样的、对他自己而言,极其重要的积极意图?
【铁林视角】:看见——“意图(Intention)”
在我的教练体系和课程中,有一个充满了慈悲与智慧的语言模式,我称之为——“意图(Intention)”。它基于一个深刻的洞见:任何一个行为的背后,都有其正面的动机。
换句话说,没有一个人,会为了“把事情搞砸”而去做一件事。即使是那些看起来极具破坏性的行为(比如小李的“不作为”、“准点下班”),在行为者的内在世界里,也都是为了达成某个对他来说,非常重要的、积极的目标。
“意图”模式的魔力在于,它能帮助我们,将注意力从那个“令人不适的行为”上移开,转而去探寻和连接那个“值得被尊重的积极意图”。它的核心句式是:
“我能感受到,你(某个行为)的背后,其实是想要(某个积极意图),对吗?”
这个模式,是ICF核心能力“保持教练心态(Embodies a Coaching Mindset)”的终极体现。它要求教练,必须发自内心地相信:客户是资源具足、充满可能性的(resourceful and whole)。
当我们带着这个信念时,我们就不会轻易地去评判客户的行为是“对”是“错”。我们会像一个最富同理心的侦探,去好奇:“这个看似‘有问题’的行为,它到底在服务于我的客户一个什么样的、更深层的需求?”
这种从“评判行为”到“探寻意图”的转换,是所有深刻改变的开始。因为它能瞬间瓦解掉关系中的“对错之争”,让双方从剑拔弩张的“敌人”,变成可以并肩探索的“伙伴”。
从“行为之争”,到“意图之桥”:一次教练的“破局”
在那次线上的高管教练会谈中,当王总还在历数着小李的种种“佛系”行为时,我做了一个关键的“转向”。
我没有继续和他一起分析小李的行为有多么“不职业”,也没有去探讨“如何纠正他”。我让他内在的挫败感,在我们的对话空间里,充分地流淌。然后,我提出了一个让他意想不到的问题。
我: “王总,我完全听到了你作为一名尽职尽责的管理者,在面对新一代员工时,那种深深的困惑和无力。现在,我想邀请你,我们能不能暂时从‘小李的行为有多不符合期待’这个角度,跳出来一分钟。我们一起来做一个最大胆的猜测。让我们假设,小李所有这些‘准点下班’、‘只做分内事’的‘不作为’行为背后,藏着一个对他自己来说,极其重要、甚至是神圣的积极意图。你觉得,那会是什么?”
(教练心法:这是一个典型的“探寻意图”的提问。我没有聚焦在“不作为”这个行为上,而是邀请他,去连接到这个行为背后,那个更高层次的、积极的动机。这个提问,旨在打破管理者与员工之间,那堵看不见的“评判之墙”。)
电话那头,是长久的沉默。我能想象,王总此刻一定紧锁着眉头。这个问题,对他固有的管理认知,是一次巨大的冲击。
王总(声音里充满了怀疑): “积极意图?铁林老师,恕我直言,我真的想不出来。他这种行为,不就是我们常说的‘精致的利己主义’吗?”
我: “‘精致的利己主义’。这是一个很常见的标签。那么,我们再往深挖一层。一个人之所以会选择‘利己’,在他内心深处,他最想保护的、那个对他自己而言,最宝贵的‘利益’,是什么?”
(教练心法:那一刻,我的脑海里瞬间闪过一个念头。在一般情况下,直接反驳客户的标签(“不,他不是利己主义”)是无效的,甚至会引发对抗。我的直觉告诉我,此刻的关键,不是去否定王总的判断,而是要顺着他的话,去探索更深处。我们作为ICF认证教练,常年累月的学习和练习,就是为了在这样的关键时刻,能够调用我们内在的“数据库”,找到那条最能引发客户思考的路径。所以我选择接纳他的标签,并在此基础上,继续运用“向上分类(Chunk Up)”的技巧,去探寻这个标签背后,更深层的价值观。)
电话那头,又是一段沉默。这一次,我能听到他轻轻地呼出了一口气,似乎内在的某个坚硬的部分,开始有了一丝松动。
王总(语气开始变化,从评判转向了探寻): “……最宝贵的利益……如果非要说的话,可能是……生活吧。他好像,非常看重工作和生活之间的那条界线。对他来说,工作就是工作,生活就是生活,两者不能混为一谈。”
我: “‘捍卫工作与生活的界线’。那么,除了这个,还有没有其他的可能性?比如,他那种‘只做分内事’,不愿做额外优化的行为,除了是‘不求上进’,还有没有可能,是在保护着什么?”
王总(像是突然想起了什么,声音里有了一丝新的发现): “……保护……我想起来了,有一次我逼着他,按我的想法改了一个方案,他虽然改了,但后来私下里跟同事抱怨说,‘这个方案没有灵魂’。所以,他那种‘不作为’,有没有可能,是在保护他自己对‘好设计’的那份标准和热情?他可能觉得,既然最终都要被改成一个平庸的、‘安全’的版本,那他又何必,在一开始,投入那么多的热情和创造力呢?”
当“保护那份热情”这句话,从王总自己嘴里说出来时,我能清晰地听到,他声音里的那份沉重的无奈,开始被一种全新的、充满了理解和可能性的能量所取代。
那个坚不可摧的“问题员工”的形象,在那一刻,开始变得立体、鲜活,甚至,有了一丝令人心疼的悲壮。
【铁林视角】:看见意图,是区分教练层级的试金石
在为企业提供教练服务的过程中,能否精准地识别并挑战这些隐形的“意图”,是区分不同级别教练(ACC, PCC, MCC)能力的一个关键标志。
ACC(助理级认证教练) 水平的教练,可能更多地会聚焦在行为层面。他们会和管理者探讨:“你下次可以如何更好地赋能你的下属?”他们善于提供行为工具,这在很多场景下是有效的。
PCC(专业级认证教练) 水平的教练,则能够更深入地去探索行为背后的意图。他们会问:“你这么做的背后,什么对你最重要?”他们开始帮助领导者,实现“知其然,并知其所以然”。
而一个MCC(大师级认证教练),则能在一个更系统和身份的层面去工作。当我听到王总的洞察时,我的内在仿佛有一个声音在说:“看,系统之舞开始了。”我立刻意识到,这不仅仅是王总和李老师两个人的事。MCC教练会进一步好奇,这个意图,是如何与他自己作为领导者的管理风格、以及整个公司的文化氛围,深刻地互动和纠缠在一起的。 我可能会和王总探讨:“当小李选择用‘不作为’来‘保护他的热情’时,这面镜子,映照出了我们团队在‘创新容错率’和‘心理安全感’上,可能存在着什么样的系统性问题?”
这种系统性的“看见”,才能带来真正“冰山之下”的、持久的文化变革。这需要的,不仅仅是教练的技巧,更是教练自身作为一名ICF认证教练,对组织动力学的深刻理解和内在修为。
从“意图”到“结果”:共创全新的可能性
当王总看见了小李行为背后,那份“捍卫生活边界”和“保护创作热情”的积极意图时,我们教练的真正工作,才刚刚开始。
因为,仅仅看见意图,还不足以改变行为。我们还需要引入另一个强大的模式——“结果(Consequence)”。
我: “王总,现在,我们看见了小李那份非常宝贵的、希望‘捍卫生活’和‘保护热情’的意图。这是一个巨大的突破。那么,我们再来看一看,他目前所采用的这个‘佛系不作为’的行为,在长期来看,会带来什么样的结果?这个结果,是否能真正地服务于他那个美好的意图呢?”
(教练心法:我将“意图”与“行为”进行了明确的分离,并邀请客户,去评估当前行为的“长期结果”,检验行为与意图的一致性。这是创造改变意愿的关键一步。)
王总(毫不犹豫地): “当然不能!结果就是,他会被团队边缘化,会失去最好的项目机会,最终,他那份宝贵的‘热情’,会因为无处施展而彻底熄灭。他会带着失望离开。这完全违背了他最初的意图!”
我: “是的。那么,作为一个既理解小李的意图,又需要为团队结果负责的、有智慧的领导者,你,可以做些什么,来搭建一座桥梁,既能尊重到小李那个‘捍卫热情’的美好意图,又能找到一个新的行为模式,来真正地、赋能地,帮助他,也帮助整个团队,共同成长呢?“
结语:最高级的激励,是赋能,而非改变
后来的故事,充满了转机。王总没有再去和小李谈“职业态度”,而是进行了一次全新的、基于“意图”的对话。
他先是真诚地认可了小李对“生活品质”和“设计灵魂”的坚守。在小李感受到被理解和尊重后,王总才和他一起探讨,他那种“佛系”的行为,可能会给他自己和团队,带来的“意外的负面结果”。
最终,他们共同创造出了一种全新的合作模式。
这个故事,我想分享给每一位,正在为如何管理和激励“佛系”员工,而感到困惑的管理者和领导者。
请相信,那个看似“躺平”的年轻人,他的内心,并非一片虚无。恰恰相反,他们可能,比我们任何一代,都更早地开始思考一个终极的问题:工作的意义,到底是什么?
他们不是在拒绝“努力”,他们是在拒绝“无意义的内耗”。 他们不是在拒绝“承担”,他们是在拒绝“被剥夺的生活”。
我们作为管理者,作为一名ICF认证的企业教练、领导力教练或团队教练,我们最重要的角色,不是一个手持鞭子,试图去“改变”他们的“驯兽师”。
我们,应该是一个,手持火把,与他们并肩同行的“探险家”。
我们的任务,不是去告诉他,那座名为“绩效”的山,有多么非爬不可。
我们的任务,是全然地信任他,然后,用一个充满好奇的提问,去问他:
“在你内心深处,那份最让你感到骄傲、最能点燃你热情的‘宝藏’,是什么?我们,如何能一起,创造一个机会,让这份宝藏,在为团队创造价值的同时,也能闪闪发光?”
【联系我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