别再卷AI、卷直播了,你身上那个“不务正业”的爱好,才是你下半辈子唯一的“铁饭碗”




我每天早上都有一个雷打不动的习惯——游泳。


昆明的清晨,空气总是带着一丝清甜,泳池的水温恰到好处。当身体进入水中,那种被包裹的感觉,会让我的大脑进入一种奇妙的“悬浮”状态。呼吸与划水的动作形成节奏,外界的喧嚣被隔绝,很多平时想不明白的事,就在这一推一划之间,豁然开朗。


就在前两天,我在水里,就想通了一件大事。一件关于我们这个时代,所有人都深陷其中的“焦虑”的大事。


事情的起因,是我游泳后在我们小区楼下的咖啡馆,听到的一段对话。


邻桌坐着两个年轻人,看样子也就二十出头。一个应该是刚毕业,一脸愁容地对他朋友说:“哥,我快扛不住了。现在所有公司招聘都要求懂AI,我这两个月报了三个线上课,学什么Prompt(提示词工程),感觉自己像个傻子,完全跟不上。看着人家用AI几分钟就写个方案、做个图,我感觉自己还没上场,就要被淘汰了。”


另一个朋友,看起来像是在做自媒体,叹了口气,说:“AI算啥?我搞直播的,去年还是唱跳、讲段子,今年就开始拼短剧、拼剧情了。我感觉自己就像个追着浪跑的人,刚学会游泳,海啸就来了。每天睁开眼就是焦虑,下一个风口在哪?我到底该‘卷’哪个赛道?”


说实话,听到这段对话,我差点没忍住过去搭话。


因为在他们身上,我看到了一个无比熟悉的影子——二十年前的我自己。作为一个在营销领域摸爬滚打二十多年的“老人”,我的人生,几乎就是一部“追风口”的血泪史。从纸媒到门户网站,从搜索引擎优化(SEO)到社交媒体,再到今天的信息流算法……我几乎踩过每一个坑,也追过每一个浪。


我们这一代人,和今天的年轻人一样,都活在一种巨大的恐惧里——害怕被时代抛下


于是,我们拼命地“卷”,卷学历、卷技能、卷赛道。AI火了,我们蜂拥去学AI;直播能带货,我们挤破头想成为下一个李佳琦。我们像一群在巨大仓鼠轮上奋力奔跑的仓鼠,气喘吁吁,却发现自己始终在原地打转。


那天在泳池里,当我把头埋进水里,听着世界只剩下自己的心跳声时,一个念头如闪电般击中了我:


我们是不是从一开始,就跑错了方向?


我们总以为,宝藏在远方,在那些最热闹、最拥挤的“热门赛道”里。但或许,真正的金矿,不在别处,就在我们自己身上。就在那些被我们忽略的、甚至鄙视的、看似“不值钱”的爱好里。



1. “热门赛道”的陷阱:一场“线性思维”的集体迷失


我们为什么会如此痴迷于追逐“热门赛道”?


因为我们的大脑,天生就喜欢走“捷径”,喜欢那些看起来已经被验证过的“成功公式”。这是一种典型的“线性思维”——我们以为,只要我做了和成功人士一样的事(A),就一定能得到和他们一样的结果(B)。


这种思维模式,在我们从小到大的教育里,被反复强化。考上好大学,就能找到好工作;进入大公司,就能一生安稳。


但现实是,这个世界,从来都不是线性的。


我想起十几年前,国内互联网那场著名的“千团大战”。当美国的Groupon模式一炮而红后,国内瞬间涌现出了几千家团购网站。所有人都在用同样的方式烧钱、补贴、抢地盘。大家以为,只要跑得比别人快,就能成为最后的赢家。


结果呢?一地鸡毛。绝大多数公司都在这场惨烈的“线性竞争”中,烧光了钱,变成了炮灰。


为什么?因为当所有人都挤在同一条赛道上,用同样的方式竞争时,你们比拼的,就只剩下资本、资源和体力。这是一场注定只有少数“巨头”能活下来的“消耗战”。


这像极了今天我们面对AI和直播的处境。我们以为学会了某个工具,掌握了某个“流量密码”,就能平步青云。但我们恰恰忽略了最根本的问题:


如果一个东西,是可以通过上课、通过培训就能学会的,那么,社会也一定可以培训出另一个人来取代你。


你今天学会的AI提示词技巧,明天就会有更便宜的毕业生比你用得更溜;你今天摸索出的直播话术,下周就会被你的竞争对手原封不动地抄走。


在这条路上,你永远没有真正的“护城河”。你只是在用自己的时间和生命,去参与一场“谁的体力更好”的内卷游戏。



2. 你的“专长”:那个你以为在“玩”的东西,才是你真正的“天赋”


聊到这里,我想跟你分享一本近几年让我醍醐灌顶的书——硅谷天使投资人纳瓦尔·拉维坎特的《纳瓦尔宝典》。


这本书,简直就是写给我们这些在焦虑中“内卷”的人的一剂“解药”。纳瓦尔用一种极其冷静、也极其反常识的视角,戳破了我们关于财富和成功的种种幻觉。


他提出了一个概念,叫“专长”(Specific Knowledge)。


这是什么意思呢?纳瓦尔说,专长,不是你在学校里学到的那些可以被标准化的知识,也不是那些可以通过看书、上课就能掌握的技能。


专长,是一种无法被教授,但可以被学习的东西。


这句话听起来有点玄,对不对?哈哈,我一开始也觉得。但你仔细品,就会发现其中的大智慧。


我用我的话来“翻译”一下:专长,就是那件让你废寝忘食、对你来说像玩一样、别人却觉得很难的事。


它通常藏在你童年的某个下午,藏在你那些“不务正业”的爱好里,藏在你那些独特的、无法被复制的生命体验中。


这,就是你独一无二的“天赋”。


我给你举个中国的例子,你就明白了。


前几年,有一个叫李子柒的女孩,突然火遍了全球。你看,在她爆火之前,她在做什么?她是在追逐什么“热门赛道”吗?没有。


她只是在四川的乡下,过着她自己的生活。造纸、酿酒、做竹子家具、做酱油……这些东西,在当时的互联网语境里,哪一个算是“风口”?没有一个。这些,恰恰是她从小耳濡目染的、对她来说像呼吸一样自然的事情。


这,就是李子柒的“专长”。


她没有去模仿那些美妆博主,也没有去学那些搞笑段子手。她只是把自己最独特的、最真实的生活,原封不动地搬到了镜头前。


结果,全世界都为之疯狂。为什么?因为大家从来没见过这样的东西。她没有去参与任何已有的竞争,她用自己的“专长”,开创了一个全新的赛道。


在这个赛道里,她没有竞争对手。


还有一个例子,就是那位被称为“最帅大爷”的王德顺。他快80岁的时候,在T台上走秀,一夜爆红。


他的“专长”是什么?是做模特吗?当然不是。他的专长,是他过去几十年里,作为一个哑剧演员、一个健身狂人、一个活雕塑艺术家的所有生命体验的总和。那种从骨子里透出来的精气神,那种被岁月雕刻过的身体线条,是任何年轻的模特都无法模仿的。


他没有去跟小鲜肉们“卷”青春,他只是把自己这坛“老酒”,在最合适的时机,拿了出来。结果,醇香四溢,惊艳了所有人。


你看,李子柒和王德顺,他们做的,都是同一件事:停止向外追逐,转而向内挖掘。


他们没有去问“现在流行什么?”,而是问自己:“我,到底是什么?”



3. 人生的“杠杆”:如何把你那个“不值钱”的爱好,变成一座“金矿”?


聊到这里,我知道你一定会问:“铁鏻,我好像有点明白了。我也许有一些独特的爱好,比如我特别喜欢研究宋朝的历史,或者我做木工活特别厉害。但这些东西,不当吃不当喝,怎么变成‘金矿’呢?”


这,就触及了《纳瓦尔宝典》里,另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——“杠杆”(Leverage)。


纳瓦尔说,我们之所以无法致富,是因为我们都在玩一个“时间换金钱”的笨游戏。而出租时间,是永远不可能让你实现财务自由的。


真正的破局点,在于找到一个“杠杆”,去放大你“专长”的影响力。


在过去,这个杠杆,可能是“劳动力”(你开个工厂,雇人为你工作),或者是“资本”(你用钱去投资,让钱为你工作)。但这两种杠杆,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,门槛都太高了。


但我们这个时代,给了所有人一个前所未有的、近乎免费的、也是最强大的杠杆——媒体


你写的每一篇文章,你录的每一期播客,你拍的每一条视频,都是一个“杠杆”。它们可以不分昼夜地,为你工作。你只需要投入一次创作的精力,但它们却可以在未来的几年、甚至几十年里,持续不断地为你,吸引来那些认可你“专长”的人。

现在,我们再回头看李子柒。


她的“专长”,是那些传统的手艺。而她的“杠杆”,就是视频。她用视频这个杠杆,把她在四川乡下的那个小院子,撬动到了全世界的眼前。


我自己的经历,也是如此。


说实话,我做了二十多年的营销和管理,也算积累了一些经验。但这些经验,如果只停留在我的脑子里,或者只在我自己的课堂上讲,那它的价值,就是极其有限的。


但当我开始做播客,开始写公众号,我就是在为我的“专长”,加上“媒体”这个杠杆。我把我对商业、对个人成长的思考,变成音频和文字,传播出去。于是,越来越多的人,通过这些内容认识我,信任我,最终选择来上我的课,或者成为我的客户。

你看,整个逻辑就清晰了:


专长 × 杠杆 = 财富


这,就是我们这个时代,普通人实现“非线性”跃迁的终极公式。



4. 我们的“修行”:一场向内的“寻宝”之旅


聊了这么多,我想把视角,最终拉回到我们每一个人的“修行”上来。


因为,看懂了这一切,对我们今天的个人成长,有什么用?


我认为,它为我们提供了一条极其清晰的、可以从当下就开始践行的“寻宝之路”。


第一步:停止向外“卷”,开始向内“看”


这,是一场“修行”的开始。


请你暂时放下手机里那些关于“AI搞钱秘籍”的课程,也别再焦虑地刷那些教你“直播话术”的短视频了。


找一个安静的下午,像我一样,去游个泳,或者去散个步。然后,问自己几个问题,一些源自《纳瓦尔宝典》的、直击灵魂的问题:


  • “在我小时候,有什么事情,是我可以一连玩上好几个小时,都不会觉得累的?”

  • “在我的朋友们看来,我身上有什么‘怪癖’或者‘天赋’,是他们觉得很神奇,但我自己却不以为然的?”

  • “如果钱不再是问题,有什么事情,是我愿意免费去做,甚至倒贴钱也想去做的?”


别急着回答。让这些问题,在你的心里,慢慢地“发酵”。


这,就是一场“向内看”的禅修。你不是在寻找一个“标准答案”,你是在倾听,你内心深处那个被遗忘很久的、真实的声音。


第二步:别再等了,现在就开始“玩”


一旦你找到了那个让你“两眼放光”的东西,哪怕它只是一个模糊的方向,也请你,立刻、马上,开始“玩”起来。


别再做什么完美的商业计划书了,也别再等到“万事俱备”了。就像我当年,在“毫无头绪、毫无计划、毫无逻辑”的“三无状态”下,就开始录我的第一期播客一样。


你喜欢研究历史,那就开始写你的第一篇历史小品文;你喜欢做木工,那就拍下你制作第一个榫卯结构的过程。


你不是在“工作”,你是在“玩耍”。你不是为了取悦任何人,你只是在享受这个创造的过程。


第三步:把你玩的“过程”,变成你的“产品”


把你“玩”的过程,用“媒体”这个杠杆,分享出去。


你不需要成为一个演讲大师,也不需要成为一个剪辑高手。这个时代,最稀缺的,不是精致的“PPT”,而是粗糙但真实的“直播间”。


你的笨拙,你的不完美,你的每一次失败和尝试,恰恰是你最动人的“真人秀”。


你不是在“求关注”,你是在“发信号”。你在向这个茫茫的世界,发出一个独一无二的信号:“嘿,我在这里,我喜欢这个东西,有和我一样的‘怪人’吗?”


我向你保证,一定有。



结语:在“做自己”这件事上,你没有竞争对手


所以,别再焦虑了。


这个时代,看似给了我们无数条路,实则,只给了我们一条路。那就是——成为你自己


我们总以为,成功,是把自己变成一个更好、更强、更符合社会期待的人。但纳瓦尔和无数个像李子柒、王德顺一样的“真人”却告诉我们,真正的成功,是放弃成为任何其他人,而只是,全然地、毫无保留地,成为你自己。


因为,在“成为别人”这条赛道上,你永远都会遇到比你更年轻、更聪明、更“卷”的对手。


但在“做自己”这件事上,你没有竞争对手。


所以,放下手机里那些教你“三天起号”的课程吧。去把你书架上落了灰的画板拿出来,去把你车库里生了锈的木工工具擦干净。


你以为那是“不务正业”,但那恰恰是你下半辈子,谁也抢不走的“铁饭碗”。


那不是金矿,那是什么?

我最近也在做各种尝试,大家如果有什么感兴趣的内容,无论是关于教练、还有个人成长,还是其他任何话题,都请在底下给我留言,你们的反馈,是我创作最好的灵感来源。


另外,我们也在搭建一个更私密的学习交流社区。如果大家感兴趣的话,可以在我的公众号后台回复 “新媒体社群”,获取入口的二维码,期待能在那里,与你进行更深度的对话。




【联系我】




阅读 14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