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教练工具】你的第一次教练咨询,如何用RABIT模型,把“随便问问”变成“付费客户”?


20250808105545999.jpg


盛夏的午后,我刚结束了一场酣畅淋漓的乒乓球。大汗之后,思维也变得格外通透。这让我想起了一个困扰无数教练的“魔咒”,一个几乎每天都会在我社群里被反复提及的“千古难题”。


你一定也经历过这样的场景:


一个潜在客户通过朋友介绍,兴致勃勃地加上你的微信。电话一接通,对方就如同找到了“救命稻草”,滔滔不绝地向你倾诉了半个小时的职业困惑、人生迷茫。你呢,作为一个天生善于倾听和助人的教练,立刻进入了状态,共情、提问、引导……一套丝滑小连招下来,对方恍然大悟,连连称赞:


“哇!老师,你太厉害了!听你一席话,胜读十年书啊!我感觉思路清晰多了,太感谢你了!我先消化一下,有需要再联系你!”


然后……就没有然后了。


你,被“白嫖”了。


你贡献了宝贵的时间和心力,进行了一场高质量的“迷你教练”,换来的,却是一句“谢谢你,好人”,和那个再也没有亮起的微信头像。


这个“免费咨询陷阱”,是无数教练,尤其是新手教练,在商业化道路上摔的第一个、也是最痛的一个跟头。我们总以为,只要我足够努力地展示我的专业,客户就会“慧眼识珠”,主动付费。但商业的底层逻辑恰恰相反:一个被提前满足了需求的客户,没有任何理由再为你付费。


那么,我们该如何打破这个魔咒?如何将一场充满不确定性的“首次咨询”,转化为一次高转化率的“签约会谈”?


今天,我想与你分享一个源自经典《The Life Coaching Handbook》、被无数成功教练验证过的实战模型——RABIT模型。它就像一只敏捷的兔子,能带你迅速穿过首次咨询的迷雾,直抵签约的核心。


为什么你的“首次咨询”总会变成“免费午餐”?


在揭晓RABIT模型之前,我们必须先像教练一样,看清问题的真相。为什么我们的善意和专业,常常换不来一纸合约?


因为我们从一开始,就搞错了首次咨询的真正目的


首次咨询的目的,不是“解决问题”,而是“构建价值”和“达成协议”。


大多数教练会犯以下三个致命错误:


  1. 错把“咨询”当“教练”:你太想证明自己了!于是不自觉地开始给建议、做分析、甚至直接上手解决问题。客户得到了满足,自然挥手告别。

  2. 错把“聊天”当“流程”:因为没有清晰的流程,谈话东拉西扯,从工作聊到家庭,从星座聊到八卦。你以为这是在建立亲和力,实际上却在不断稀释你的专业权威。

  3. 错把“成交”当“推销”:很多教练内心抗拒“谈钱”,觉得“教练是助人的,谈钱太功利”。于是你从头到尾不敢提合作,指望客户主动问。结果是,客户也以为这只是一次“公益性质的聊天”。


这三个错误,根源都在于我们混淆了角色,忘记了自己不仅是一个“教练”,更是一个独立的“教练企业家”。而RABIT模型,正是为“教练企业家”量身打造的、一套完整的首次咨询操作系统。


RABIT模型:五步搞定你的付费客户


RABIT是五个英文单词的缩写,它清晰地定义了首次咨询的五个关键步骤。让我们一步步来拆解。


R - Recount (复述收益:描绘客户想要的“天堂”)


大多数教练的开场白是:“你好,请问你有什么问题?”这是一个灾难性的开始,因为它立刻将谈话拉入了“解决问题”的框架。


RABIT模型的第一步,是先描绘 coaching 能带来的收益。你不是在卖你的“服务”,你是在卖客户渴望成为的那个“理想的自己”。


错误示范: “你好,我是ICF认证教练,我可以为你提供一对一的教练服务。”


正确示范: “你好,我是薛铁鳞。在过去的几年里,我陪伴了上百位像你一样优秀的管理者,帮助他们从‘每天忙得焦头烂額’的状态,转变为‘轻松搞定工作,还有时间陪伴家人’的理想状态。今天,我很想听听,你渴望为自己的生活,创造一个什么样的不同?”


【教练心法】:在开口的头三分钟,不要谈你自己,谈你的客户。用一个充满画面感的故事或案例,去“唤醒”他内心深处的渴望。这在NLP中,叫做“未来情境模拟”,你正在为他构建一个值得为之投资的“梦想蓝图”。


A - Ask (探寻渴望:让他亲口说出“我想要”)


当你成功点燃了客户的渴望之后,第二步,就是将聚光灯完全交给他。你的角色,从一个“价值的呈现者”,转变为一个“深刻的倾听者”。


关键提问:


  • “听起来你对……很感兴趣。如果今天我们的谈话非常有价值,你最希望带走的是什么?”

  • “是什么让你在此刻,决定来寻求教练的支持?为什么是现在?”

  • “如果我们的教练合作非常成功,三个月后,你的工作/生活会发生什么样的、让你感到兴奋的变化?”


【教练心法】:这一步,是你展现ICF核心能力——积极倾听有力提问的最佳时机。你的目的不是收集信息,而是引导客户,让他自己,用自己的语言,清晰地描绘出他的“痛点”和“目标”。当一个人为自己的目标投入了足够多的思考和情感时,他为之付费的意愿,才会真正产生。


B - Background (建立信任:证明你是那个“对的人”)


当客户充分表达了他的渴望之后,就轮到你来建立信任了。但请记住,建立信任不是“秀肌肉”,不是把你所有的证书和履历都背诵一遍。


关键在于“精准匹配”。你需要告诉他,为什么你是解决这个问题的“最佳人选”。


错误示范: “我是ICF的MCC,毕业于XX大学,服务过XX、XX等500强公司……”


正确示范: “听完你的分享,我非常有共鸣。你刚才提到的‘在团队面前不敢表达真实想法’的困境,让我想起了我之前的一位客户,他也是一位非常优秀的科技公司总监。我们用了六次教练,就帮他找到了内在的权威感,现在他已经能非常自信地在董事会上提出反对意见了。我相信,我在支持高管建立领导力方面的经验,能够很好地帮助到你。”


【教练心法】:信任 = 专业度 + 相关性。你的所有背景介绍,都必须像一把钥匙,精准地插入客户问题的锁孔里。你可以像书里建议的那样,提前准备一个“Briefing Matrix(简介矩阵)”,列出你所有的资历和成功案例,然后根据不同客户的类型,迅速提取出最相关的1-2个进行分享。


I - Interest Test (测试意向:在临门一脚前,先“敲敲门”)


在你准备提出合作邀约之前,一个至关重要的步骤是“测试意向”。你不能想当然地认为客户已经准备好了,你需要一个明确的“购买信号”。


关键提问:


  • “听完我刚才的介绍,以及我们对你目标的探讨,你感觉这种教练的合作方式,是你想要的吗?”

  • “对于我们刚才聊到的这个合作方向,你有什么样的感觉/想法?”

  • “你觉得,这样的教练过程,能真正帮助你实现你想要的改变吗?”


【教练心-法】:这一步,考验的是教练的临在(Presence)能力。你需要仔细观察客户的反应,是兴奋地点头,还是礼貌性地微笑?是追问细节,还是眼神开始游离?如果信号是积极的,大胆进入下一步。如果信号是犹豫的,那就需要退回到前面的步骤,继续探索和澄清。


T - Time to Close (完成签约:勇敢地发出“合作邀请”)


这是90%的新教练最害怕,也最容易搞砸的一步。我们害怕被拒绝,害怕“谈钱伤感情”。但请记住,一个专业的教练,必须是一个能坦然、自信地讨论商业合作的专业人士。


关键技巧:


  • 不要问“你要不要买?” 这是一个封闭式问题,很容易得到“不要”的答案。

  • 使用“二选一”法则:“根据我们刚才的探讨,我为你设计了两种合作方案,一种是为期3个月的深度陪伴,另一种是6次的单点突破,你觉得哪一种更适合你目前的状况?”

  • 使用“假设成交”提问:“如果我们决定开始合作,你希望我们从下周的周二还是周四开始第一次正式会谈?”

  • 使用“反向提问”:“听完所有这些,你能看到任何一个,我们不应该立刻开始合作的理由吗?”


【教练心法】:成交,不是一个“请求”,而是一个“邀请”。你不是在求客户购买,你是在自信地、专业地,邀请他进入一段能为他创造巨大价值的合作关系。你的能量状态,决定了客户的感受。当你坦然、坚定、并全然相信你所提供的价值时,客户才会被你的能量所感染,并做出承诺。


【铁林视角】:RABIT不是僵化的脚本,而是共创的舞步


看到这里,你可能会有一个疑问:“铁林老师,这个模型看起来像一个销售话术,会不会太刻意了?失去了教练的‘味道’?”


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。而我的答案是:工具本身没有对错,关键在于使用它的人。


一个三流的教练,会把RABIT当作一个僵化的脚本去背诵,他的眼睛里只有“流程”,没有“人”。


而一个大师级的教练,会把RABIT内化为一种教练心态,并将其与ICF的核心能力深度融合:


  • R(复述收益),是在践行“体现教练心态”,你全然相信教练能创造的价值。

  • A(探寻渴望),是在施展“积极倾听”“唤起觉察”,你创造空间让客户看见自己。

  • B(建立信任),是在“培养信任与安全”,你用真实和专业构建关系容器。

  • I(测试意向),是在“保持临在”,你敏锐地觉察着能量的流动。

  • T(完成签约),是在“建立和维系协议”,你和客户共同开启一段清晰、有力的合作。


当你带着这样的心态去运用RABIT时,你的首次咨询,就不再是一场紧张的“销售推销”,而是一场流畅、优雅的“共创之舞”。你不是在“套路”客户,你是在专业地、结构化地,引导他看清自己的渴望,并邀请他,与你一起,踏上实现渴望的旅程。


结语:别再做“好人”,请做个“值钱”的教练


回到我们最初的那个困境。那个被潜在客户发了“好人卡”的你,缺的从来不是专业能力,而是将你的专业能力“产品化”和“商业化”的勇气与框架。


RABIT模型,就是你所需要的那个框架。它能帮助你,在保持教练核心精神的同时,自信、从容地完成从“助人者”到“教练企业家”的身份转变。


所以,请停止你的“无私奉献”吧。从你的下一次咨询开始,试着运用RABIT模型,去进行一场真正专业的、以签约为目标的会谈。


请相信,当你能为客户创造真正的价值时,让他为你付费,不是对他的“索取”,而是对他做出改变的决心的最大“尊重”。


你的教练服务,值得被付费。而你,值得成为一个既能助人,又能悦己的、真正“值钱”的教练。


我最近也在做各种尝试,大家如果有什么感兴趣的内容,无论是关于企业教练、领导力教练、团队教练,还是其他任何话题,都请在底下给我留言,你们的反馈,是我创作最好的灵感来源。


另外,我们也在搭建一个更私密的学习交流社区。如果大家感兴趣的话,可以在我的公众号后台回复“教练社群”,获取入口的二维码,期待能在那里,与你进行更深度的对话。




【联系我】




阅读 15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