伴侣抱怨“你总是不听我说话”,如何用一个“反例”打破僵局?
你好,我是薛铁林。
最近我一直在持续地写作,我发现,大家似乎对那些关于自我成长,以及如何在生活中应对棘手场景的话题,特别感兴趣。你们积极的留言和真诚的反馈,给了我巨大的能量,也让我更想把压箱底的干货,都掏出来分享给大家。
做教练久了,常常会有一种巨大的幸福感。这种幸福感在于,很多时候,我们面对客户带来的难题,起初也并不知道答案。但奇妙的是,当我们运用教练的技术和心法,与客户一同在迷雾中探索时,我们不仅有幸见证了一个生命的豁然-开朗,我们自己,也常常在这个过程中,学到了意想不到的东西。这真的是一份“三分助人,七分助己”的事业。每当我翻看自己的Coaching Log,那里面记录的,早已不仅仅是我的经验积累,更是我个人学习成长的一笔巨大财富。我为这份幸运,深怀感恩,也希望通过我的文字,能让你们感受到这份幸运。
今天,我们就来聊一个,可能是所有亲密关系中,杀伤力最大、也最难拆解的“核武器”级抱怨。这个灵感,源于我Coaching Log里的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案例。那就是,当你的伴侣,用尽全身力气,对你甩出那句:“你总是不听我说话!”的时候,我们,该怎么办?
一堵名为“总是”的墙
我想从我的Coaching Log里,调取一段经过匿名处理的、极具代表性的对话,来和你分享一个关于“倾听”的故事。
故事的主角,是一对结婚七年的夫妻,我们称他们为晓静和阿伟(均为化名)。他们来找我进行关系教练时,正处在冷战的边缘。
晓静(声音里充满了压抑的委屈和愤怒): “铁林老师,我真的不想再和他沟通了。因为,他总是不听我说话。我说什么,他都心不在焉。”
阿伟(立刻反驳,身体前倾,进入了防御姿态): “我怎么没听了?你刚才说的每一句话,我都能复述出来!你说公司那个新来的实习生不靠谱,你说下周要带孩子去打疫苗,你说你妈下个月要过来住……我哪句没听?”
晓静(冷笑了一声,声音开始颤抖): “复述?你那叫复述吗?你那叫‘信息接收’!你的眼睛还看着你的手机,你的脑子还在想着你的工作!你的人在这里,但你的心,从来都不在这里!我跟你说话,感觉就像在跟一个AI机器人汇报工作!”
阿伟(也提高了声调,一脸的“不可理喻”): “那我不然要怎么样?公司那么多事,我不看手机行吗?我一边听你说话一边处理工作,这不正是为了这个家吗?你到底还想让我怎么样?”
晓静(眼眶红了,说出了那句最经典,也最致命的控诉): “我不想怎么样!我只是觉得,你总是这样!你从来都没有真正地听过我说什么!我们之间,永远都无法沟通!”
空气,瞬间凝固了。
这是一个多么令人窒息的“死局”。
在这场战争里,阿伟觉得委屈,他明明“听”到了所有的“信息”,却被指责为“不听”;晓静觉得绝望,她渴望的是“心”的连接,得到的却是“脑”的接收。
他们都深陷在一个由“总是”、“从来”、“永远”这些词语,所构建的、密不透风的、充满了“确定性痛苦”的现实里。
在这个现实里,改变是不可能的,沟通是无效的,唯一的选择,似乎就是沉默和放弃。
此刻,如果我作为一个教练,开始和他们探讨:
-
“阿伟,你下次和晓静说话时,能不能放下手机?”
-
“晓静,你能不能更具体地表达,你希望阿伟怎么做?”
-
“我们来制定一个‘高质量沟通’的家庭规则,好不好?”
这些建议,都非常“正确”,也非常“合理”。但在那个当下,它们都将是无效的。因为,当一个人,已经为一段关系,下达了“永远无法沟通”的终极判决时,任何试图“修复”它的行为,都只会被解读为“徒劳的挣扎”。
我需要做的,不是给他们一把更硬的锤子去砸墙。我需要做的,是陪伴他们,去看一看,在这堵看似由一整块巨石构成的、名为“总是”的墙上,是否,曾有过一丝被遗忘的缝隙?
【铁林视角】:看见语言的魔力——“反例(Counter-example)”
晓静的困境,是限制性信念(Limiting Belief)最典型的表现。在我的教练体系中,有一个专门用来松动这类信念的、极其有效的模式,我称之为——“反例(Counter-example)”。
它的底层逻辑非常简单:一个由“所有”、“从不”、“总是”等“全称量词(Universal Quantifiers)”所构建的信念,只需要找到一个例外,整个信念的根基,就会开始动摇。
让我们来解构一下晓静的信念公式:
信念: 我和阿伟永远无法沟通。
证据: 因为他总是不听我说话。
这个信念,就像一个被完美闭环的逻辑怪圈。只要她身处其中,她的大脑就会自动筛选和放大所有支持这个信念的证据(每一次心不在焉的对话),而自动忽略或过滤掉所有不符合这个信念的信息。
“反例”模式的精妙之处在于,它不与客户的“感受”争辩(你的痛苦是真实的),也不与客户的“结论”对抗(我不是说你能沟通)。它只是,带着全然的好奇,向客户发出一个共同探索的邀请:“让我们一起,去找一找那个‘例外’,好吗?”
这个提问,是ICF核心能力“有力提问(Powerful Questioning)”的精髓体现。它的“有力”之处,不在于它的攻击性,而在于它的精准性。它像一束激光,直接穿透了客户故事的层层细节,打在了那个支撑着整个信念大厦的最关键的结构点上——那个“全称量词”。
当教练能够精准地提出这样的问题时,他就从一个与客户信念角力的“对手”,变成了一个与客户并肩探索的“考古学家”。而那段被遗忘的、珍贵的“例外”化石,往往就藏在客户记忆的最深处,等待着被共同发现。
一次提问的“转向”:从“永不”,到“曾经”
在那场令人窒息的沉默里,我没有去看委屈的晓静,也没有去看防御的阿伟。我只是,让那份僵持的能量,在我们的空间里,流淌了片刻。
然后,我做了一个关键的“转向”。
我(转向晓静,语气非常温和,充满了共情): “晓静,我完全听到了你在这段关系中,那种深深的不被听见、不被看见的孤独和绝望。我也听到了你说的‘总是’、‘从来没有’、‘永远’。这些词,像一块块砖,砌成了你刚才说的那堵墙。现在,我想邀请你,我们能不能一起,试着在这堵墙上,寻找一道最微小的缝隙?在你和阿伟这么多年的关系里,我们能不能一起去寻找,哪怕只有一次,一个微小的、你感觉他真的、全身心地,听见了你的瞬间?”
(教练心法:那一刻,我的脑海里瞬间闪过一个念头。在一般情况下,直接去反驳一个情绪激动的人(“你这么说太绝对了”)是无效的,甚至会火上浇油。我的直觉告诉我,此刻的关键,不是去否定晓静的判断,而是要顺着她的情绪,去探索更深处。我们作为ICF认证教练,常年累月的学习和练习,就是为了在这样的关键时刻,能够调用我们内在的“数据库”,找到那条最能引发客户思考的路径。所以我首先用共情式反馈,确认了她的感受,并复述了她语言中的“全称量词”,让她“听见”自己是如何构建这堵墙的。然后,我用了一个充满探索性的、不带任何压力的提问,邀请她从“证明信念”的模式,切换到“寻找例外”的模式。)
晓静的第一反应,是立刻的、坚决的否定。
晓静: “没有。我想不起来,一次都没有。”
这是非常正常的反应。因为她的“信念系统”正在全力捍卫自己的领土。此刻,如果教练退缩了,或者开始和她争辩,那么这次探索,就会立刻宣告失败。
我保持着全然的临在(Presence),没有被她的“没有”带走。我全然地信任,那个“例外”,一定存在。
我(语气更加温和,充满了好奇): “我理解。可能那些不开心的经历,声音太大了,以至于盖住了所有微弱的声音。没关系,我们不着急。让我们就把这个问题,像一颗种子一样,放在这里。我们只是,保持着一份好奇……一个微小的、你感觉他真的、全身心地,听见了你的瞬间……”
(教练心法:我没有放弃,而是将提问的“压力”,转化为“好奇的种子”。我用了大量的“留白”和“沉默”,给予她的大脑足够的时间和空间,去进行一次非习惯性的“深度检索”。这是对ICF核心能力“培养信任与安全”的极致运用。)
那是一段漫长得仿佛有一个世纪的沉默。
我能感觉到,对面的阿伟,身体也从紧绷的防御姿态,变得有些松动。他也在,和晓静一起,进行着这场时光的回溯。
突然,晓静的身体,有了一个微小的、几乎不可察觉的颤动。她的眼角,毫无征兆地,湿润了。
她用一种近乎梦呓般的声音,慢慢地说:“……我想起一件事。是……我们刚谈恋爱那会儿。有一次,我因为工作上的一个失误,被领导狠狠地骂了一顿,特别委屈。那天晚上,我哭着给他打电话,语无伦次地,讲了快一个小时。”
“我记得,电话那头,他几乎没说什么话。没有安慰,没有建议。他只是,非常非常安静地听着。我能听到他那边,有电视的声音,他立刻就关掉了。我还能听到,他均匀的、平稳的呼吸声。那个瞬间……我感觉,整个世界,都安静了下来。我感觉,我的所有委屈,都被那个安静的、平稳的呼吸声,给稳稳地,接住了。”
当这个被遗忘了近十年的故事,被重新讲述出来时,那堵名为“你总是不听我说话”的坚固高墙,在那一刻,无声地,裂开了一道缝。
【铁林视角】:一个“反例”,为何拥有如此巨大的威力?
晓静的故事,完美地诠释了“反例”模式的内在运作机制。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“例外”,之所以能撼动一个根深蒂固的限制性信念,其背后至少有三层深刻的心理学原理在运作:
打破“认知闭环”: 我们的限制性信念,往往是一个自我强化的“认知闭环”。“反例”的出现,像一个“系统Bug”,直接中断了这个程序的自动化运行,迫使我们的大脑,不得不重新审视和评估整个信念系统的有效性。
唤醒“具身体验”: 晓静回忆起的,不仅仅是一个“事件”,更是一整套被遗忘的“具身体验(Embodied Experience)”——安静的电话,被关掉的电视声,平稳的呼吸声……这些感官层面的记忆,比任何道理都更有力量,它直接绕过了大脑的逻辑防御,触达了情感的最深处。
重塑“关系故事”: 当“他总是心不在焉”这个信念被打破时,“我们永远无法沟通”这个更深层的关系故事,也随之松动了。晓静开始看见,在那个“不听话的丈夫”的角色之下,还藏着一个,曾经能够“安静地接住”她的、温柔的伴侣。这个看见,让她得以从一个“绝望的妻子”的身份中,慢慢地,走出来。
一个教练的能力层级,从ACC到PCC再到MCC,也体现在他如何处理这个“反例”上。
一个ACC(助理级认证教练),在找到“反例”后,可能会立刻进入“解决问题”的模式:“太好了!既然有过连接,那我们怎么复制它?”
一个PCC(专业级认证教练),则会更深入地去探索这个“反例”的意义:“这个‘安静的呼吸声’,对你来说,意味着什么?”
而一个MCC(大师级认证教练),则会把这个“反例”,作为一个“能量的锚点”,去赋能整个关系系统。他可能会转向阿伟,问一个这样的问题:“阿伟,当你听到晓静,在时隔十年之后,依然如此清晰地,记得你那个‘安静的呼吸声’时,你内在,有什么样的感受?”
当“绝望”被打破,“可能性”才真正开始
当那个“安静的呼吸声”的故事,像一股温暖的潜流,注入我们冰冷的会谈室时,整个房间的能量场,都改变了。
晓静不再是一个绝望的“控诉者”,阿伟也不再是一个顽固的“辩护人”。他们,都变成了一个,对自己和这段关系,重新拥有了“好奇心”的探索者。
我们的对话,也从一个关于“谁对谁错”的审判,变成了一个关于“如何创造”的共谋。
我: “晓静,阿伟,谢谢你们,带我看到了这么一个温暖而有力量的瞬间。当我们带着这份‘安静的呼吸声’所带来的感觉,再去看待今天,你们渴望沟通的这件事时,你们内在,有什么新的感觉或想法吗?”
晓静: “……我感觉,没有那么绝望了。我好像……看到了一点点可能性。也许,他不是不想听,只是,我们现在的方式,不对了。”
阿伟: “……我……我其实都忘了那件事了。但我现在想起来,那个时候,我好像,确实没那么忙。我好像,真的有能力,可以做到‘只是听着’。”
我: “‘他不是不想听,只是方式不对了’;‘我真的有能力,可以做到只是听着’。这真是一些非常宝贵的看见。那么,作为一个同样渴望与对方深度连接的、智慧的伴侣,你们,想为这份‘可能性’,做点什么呢?哪怕是一个最微小的、不一样的尝试?”
结语:你是那束能穿透高墙的光
后来的故事,充满了动人的、真实的进展。晓静和阿伟并没有变成一对从不吵架的“神仙眷侣”,但他们之间那堵坚硬的墙,开始变得柔软、透光。他们开始能一起,笨拙地、但真诚地,去觉察和提醒彼此:“嘿,你现在,是在‘接收信息’,还是在‘安静地听’?”
这个故事,我想分享给每一位,感觉在亲密关系中,被“总是”、“从来”、“永远”这些词,判了无期徒刑的你。
请相信,每一个“你总是不听我说话”的背后,都藏着一个被遗忘的“你曾经听见过我”。
每一个“永不”的结论,都在等待着一个“曾经”的故事去将它温柔地融化。
我们作为伴侣,作为朋友,或者作为一名ICF认证教练,我们能给予对方最宝贵的礼物,不是去证明他的“指控”是错误的。
而是全然地,信任你们的关系,然后,用一个充满好奇的提问,去陪伴他,找到那道能让光照进来的、独一无二的裂缝。
因为,当光照进来时,墙,也就不再是墙了。它变成了一扇,通往全新世界的,门。
【联系我】